現在飼料業有一個共識:中國飼料業發展的最好時光已經結束,危機剛剛開始,競爭將前所未有地殘酷。按照海大集團薛華董事長的觀點:這是中國企業三十年發展史以規模增長為導向的粗放發展模式的必然結果!飼料行業的產品、研發、市場模式及戰略定位的嚴重同質化在未來必然會導致行業的利潤持續下滑直至整體虧損。 飼料企業如何應對這些新的挑戰?無疑值得思考。 1.飼料企業越來越難做 北京錫恩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姜汝祥在《中國企業如何突破“發展模式轉型”天花板》一文中寫道:我國民營企業的出現主要受益于制度變革,而快速成長則受益于良好的國際國內市場環境。大部分飼料企業的增長方式同樣屬于機會型或資源型,建立在低勞動力成本之上的比較競爭優勢。在本質上,這是一種以產品為中心,而不是以客戶為中心的發展模式。 中國大大小小的飼料企業加起來超過一萬家。根據資料顯示,2009年全國飼料總產量高達1.48億噸,其中上百萬噸的企業共18家,總產量5473萬噸,占全國產量比重的37%。也就是說,至少有一萬家飼料企業的產量不足1萬噸。那么多的企業都在走“資源爭奪戰”,“機會爭奪戰”,或者“價格戰”。只能說明:中國畜牧飼料經濟在這幾十年突飛猛進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給企業提供“資源”、“機會”或者“低價”等生存發展的土壤。 所以,當面對市場競爭激烈、運營成本增加、養殖業虧損等困難時,就會發現很多飼料企業其實一直在“裸泳”。 我在與業內人士交流的時候,經常可以聽到“飼料企業越來越難做”的感慨。這種“難”主要源于四大方面:第一是土地資源緊缺,環保壓力加大,飼料安全成本上升以及疫病形勢日益復雜,飼料業缺乏一個穩定的生存基礎,企業經營風險加大。第二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這讓相當一批中小型飼料企業舉步維艱,這種制約作用最終也會影響飼料產業的健康發展;第三是員工工資上漲導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靠廉價勞動力賺錢的模式走到了盡頭,這對勞動密集型和處于微利階段的飼料企業而言,也是一個嚴重打擊;第四是企業管理層與員工的對立,相當一部分飼料企業中管理層脫離一線,管理方式粗暴,容易造成勞資雙方的對立。 應該說,這四大困境過去都不曾這么集中地出現過。飼料企業經營者普遍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如果再不做出改變,有人大膽地預言,大約會有40%的企業會在未來五年之內被淘汰或死亡。這么算來,我國飼料企業將從一萬多家迅速減到8000家左右,是不是就意味著飼料業發展水平提高,變得更加健康?其實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種對于未來發展形勢的判斷,往往會影響企業老板的行為。根據了解,有少部分企業老板對未來前景表示出明顯的擔憂或失望,甚至做好隨時退出的準備,或者正在用大量的資金去買房,或者開始涉足其他商業領域。當然,絕大多數飼料企業老板對未來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他們正在尋找出路,比如積極投資品牌建設,提高產品質量,進行流程改造,加大對人力資源工作的投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