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納米氧化銅。采用固相反應合成方法制備,球形,粒徑 100 nm,大小均勻,無團聚現象(圖 2), 純度 100 %, 由山東科技大學提供。 1﹒4 檢測指標與方法 1﹒4﹒1 樣品的采集。采用全收糞法,從飼喂試驗日糧開始,連續 7 d 收集受試雞的全部排泄物,剔除雜質, 在 60-65 ℃干燥箱中烘 5-6 h,室內冷卻制成風干樣品,準確稱量各組受試雞的排泄物并粉碎, 用樣品袋封裝、標號, 保存備用。 1﹒4﹒2 采食量。采用清箱底的方法, 精確計算 5 d 內各組受試雞的采食量。 1﹒4﹒3 飼料和糞便中銅、鋅、鐵、錳含量的測定。精確稱取0﹒250 0 g 樣品于 250 ml 錐形瓶中,加入 30 ml 濃硝酸,置電爐上灰化至黃煙逸盡, 冷卻后加入 10 ml高氯酸,加熱至無色,冷卻,加 50 ml 去離子水,置電爐上加熱至沸騰,趕盡二氧化氮,冷卻后定容至 50 ml,在 TAS!990F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公司) 上用火焰法測定銅、鋅、鐵、錳的含量。 1﹒4﹒4 糞便中粗蛋白含量的測定。采用半微量凱氏定氮法。 1﹒4﹒5 蛋白質和微量元素表觀消化率的計算。粗蛋白質表觀消化率 ( %) =( 飼料采食量×飼料粗蛋白質含量- 排泄物量×排泄物粗蛋白含量) (/ 飼料采食量×飼料粗蛋白質含量)×100﹔ 微量元素表觀消化率( %) =( 飼料采食量×飼料微量元素含量- 排泄物量×排泄物微量元素含量) (/ 飼料采食量×飼料微量元素含量) ×100。 1﹒5 數據處理與分析 銅回收率為99﹒57 %,變異系數為1﹒25 %﹔鋅回收率為99﹒32%,變異系數為1﹒41%﹔鐵回收率為99﹒02%,變異系數為1﹒65 %﹔錳回收率為99﹒18 %,變異系數為1﹒19%。各數據采用 χ2 檢驗進行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形式的銅和銅化合物對飼料中粗蛋白質表觀消化率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添加氧化銅、硫酸銅、納米氧化銅和納米銅組蛋白質表觀消化率分別為 73﹒80%、64﹒86%、72﹒85 %和 68﹒94 %,經 χ2 檢驗, 各組粗蛋白質的表觀消化率差異不顯著( P>0﹒05)。 2﹒2 不同形式的銅和銅化合物對飼料中銅、鋅、鐵、錳表觀消化率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添加硫酸銅、氧化銅、納米氧化銅和納米銅組銅的表觀消化率分別為 26﹒80%、14﹒04%、51﹒21 %、42﹒49 %, 經 χ2 檢驗,納米氧化銅組銅的表觀消化率極顯著高于硫酸銅和氧化銅組(P<0﹒01),與氧化銅組相比,添加納米銅極顯著提高銅的表觀消化率(P<0﹒01),與硫酸銅組相比,納米銅組顯著提高銅表觀消化率(P<0﹒05)﹔鋅的表觀消化率分別為32﹒46 %、41﹒11 %、67﹒61 %、54﹒27 %, 經χ2 檢驗,納米氧化銅組極顯著高于硫酸銅組(P<0﹒01),顯著高于氧化銅組(P<0﹒05),納米銅組顯著高于硫酸銅組(P<0﹒05),與氧化銅組無顯著差異(P>0﹒05)﹔鐵的表觀消化率分別為68﹒58 %、66﹒06 %、77﹒59 %、57﹒05 %, 經 χ2 檢驗,納米銅和納米氧化銅組與硫酸銅和氧化銅組差異不顯著 (P>0﹒05)﹔錳的表觀消化率分別為28﹒15 %、17﹒79 %、43﹒81 %和59﹒38 %,經 χ2 檢驗,納米氧化銅組顯著高于硫酸銅組( P<0﹒05),極顯著高于氧化銅組(P<0﹒01),納米銅組極顯著高于硫酸銅組(P<0﹒01)和氧化銅組(P<0﹒01) 。 3 討論 Florence 等認為,營養物質的顆粒大小是影響胃腸道對其吸收的一個關鍵因素[9]。Jani 等報道,小鼠口服3種不同大小的聚苯乙烯微粒 ( 50、500 nm 和 1 μm)6h 內,50nm 粒子出現在淋巴結中并有最大程度的吸收,口服18h后500nm微粒才在肝、脾中出現, 而 1μm粒子只有少量吸收[10]。 Desai 在對小鼠的研究中指出﹕ 100 nm 粒子比其他大粒子的吸收率高 10-250 倍[11]。另據報道,粒徑小于5μm的微粒可通過肺, 粒徑小于 300 nm 的微粒可進入血液循環,小于 100nm 的微粒能進入骨髓。因此, 納米顆粒更容易通過胃腸黏膜,從而使其生物利用率得以提高[12]。該試驗結果表明,與硫酸銅、氧化銅相比,在肉雞飼料中添加納米氧化銅和納米銅可顯著提高銅的表觀消化率。這可能是由于納米微粒具有表面效應和小尺寸效應。納米微粒在胃腸道的吸收可以不通過離子交換而直接滲透, 從而提高了吸收的速度和利用率[13]。納米氧化銅和納米銅的銅表觀消化率提高, 也可能有相同的機制。 張婉如等報道, Fe2+、Zn2+、Mn2+與 Cu2+競爭蛋白質的結合點,而 Cu2+只有與蛋白質相結合才能被吸收,這種競爭是相互的[14-16]。該試驗結果顯示,與硫酸銅和氧化銅相比,添加納米氧化銅顯著提高了鋅和錳的表觀消化率。這可能是因為納米氧化銅以納米顆粒的形式吸收,而不是以離子的形式吸收,減弱了 Cu2+對 Zn2+和 Mn2+的拮抗用,使 Zn2+和 Mn2+更容易與蛋白質結合,從而提高鋅和錳的利用率。這也表明納米氧化銅可以擴散吸收,而非主動吸收,其詳細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田相迪,朱風華, 孫金全,李曙明,朱連勤) 參考文獻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