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業新政”后,本報一直關注處于乳制品產業鏈中最薄弱環節的奶農的處境。現在,奶農的狀況好轉了嗎? “近日有南方商販來收購奶牛,有的奶農整欄整欄地賣(奶牛),一次賣五六十頭的也有。”5月9日,東營北塔奶牛小區負責人趙志剛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東營一些奶農倒奶、賣牛,已經有一段時間了。4月10日下午,位于東營市北二路勝利街道辦事處的奶牛場里,四五個人用繩子和鞭子將奶牛和小黃牛趕上運輸車。 車上一頭奶牛鼓著大大的肚子,就要生產了。“沒有辦法,它懷孕得不是時候,奶不好賣,它又吃很多的食料,只好賣掉。我買它時,它才三個月大,花了4500元。養了四年,它從一頭小牛犢長成1200多斤的大牛,才賣了6000元錢。”奶農唐光來已經賣了20頭懷孕待產的奶牛。 老唐說,他干這一行快20年了,養奶牛有特殊的情結。但是,東營本地的乳品廠都關門了,奶賣不出去,為節約成本只能賣牛。 過了兩天,記者再次來到老唐的奶牛場,聽到有兩個欄內的奶牛不停地在叫。老唐說,這四十余頭奶牛因為產奶多,只好餓著,少產少浪費。 “草料進價是0.145元/斤,自己加工后成本為0.17元/斤,而飼料進價2250元/噸。正常情況下,場里的奶牛每月要吃40噸混合料。現在不讓牛產奶,每月最多喂5噸,即使這樣一天也要賠2000元。” 奶牛場里的制冷罐已經停止運作了。老唐打開蓋子,頓時飄出一陣惡臭,里面的牛奶已經長滿了毛。“反正奶賣不出去,關了機器還省電。” 5月9日,老唐的兒子告訴記者,現在奶價比前幾天漲了,但處境依然艱難,“不像4月份賠得那么多了,但沒有大的變化。” 在這次乳業整頓中,全國一千多家乳企有四成被迫退出。截至4月下旬,我省86家乳制品企業中,有36家暫時或永久離開了這個行業。與這些乳企相關的奶農,不只是老唐。 廣饒北塔奶牛小區是2002年投資200多萬建立起來的,18棟牛舍,奶牛數量最多時近300頭。但記者4月中旬采訪時看到,有的場區已經沒有了奶牛,里面要么種上菜,要么變成了養羊場,有的場區里的奶牛換成了黃牛。據介紹,整個奶牛小區只剩下100多頭奶牛。 當了35年“牛經紀”的李炳月說,4月份奶農賣牛的情況比以前多,大概多10%。被賣掉的奶牛有的是不產奶或產奶少,有的是生病,也有小部分是奶農養不起的。 根據奶農提供的信息,奶牛大部分被賣到了青州和淄博。記者聯系到青州的一名商販趙四(化名),他在電話中表示,4月中上旬時,每天能收60到100頭奶牛,而此前一天收四五十頭。 “也有懷孕的奶牛,不過這樣的我沒舍得殺,都找買家賣了。” 廣饒縣畜牧局和墾利縣畜牧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散養的奶牛農戶基本上很少了。東營市畜牧局生產科科長薄宏斌說,在東營,100頭以上的奶牛場已經占奶牛存欄量的95%。 山東省畜牧協會奶業分會秘書長張志民表示,去年我省奶牛養殖行業生產鮮奶236萬噸,但一家喂三五頭奶牛的散戶已經不多了,占了行業的10%不到。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乳制品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目前我國企業自建規模奶牛場比例僅為10%-15%,奶牛養殖小區和奶站約為25%,而散戶養殖仍然高達60%以上。 策劃人語 先有奶農,再有乳企,然后才有市場上品種繁多的乳制品。但是,這個理想的狀態無法改變奶農在乳制品產業鏈中地位最低、抗風險能力最弱的處境。一場“乳業新政”,淘汰了一批中小乳企,卻也讓奶農、小牧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賣牛的場景,又一次出現。 “乳業新政”的目的是讓乳品的質量得到保證,但奶農的利益也不應忽視。作為利益鏈中最薄弱的環節,奶農的路在何方? 本文來源:齊魯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