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氏、雅培等部分洋奶粉品牌近日悄然提高了零售價,漲幅平均在10%左右,消費者感到“傷不起”的同時也淡定地表示將繼續成為洋奶粉的擁躉。洋奶粉漲漲不休,消費者仍買其賬;而在高端奶粉尤其是嬰幼兒奶粉的市場,卻難覓國產品牌蹤跡。專家表示面對進口奶粉的沖擊,內地乳業需反省自身,從質量建設入手,加緊布局奶粉市場,努力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買洋奶粉“安心” 記者走訪了家樂福等超市發現,惠氏1階段金裝“愛兒樂”(900克)從235元漲至248元,2階段金裝“健兒樂”由198元漲至223元,3階段“幼兒樂”從185元漲至198元。 雅培奶粉銷售員也稱,近期像雅培智護喜康寶(900克)從238元漲至261元,每桶相差23元;雅培紙包裝兒童配方奶粉(400克),兩歲兒童奶粉由87元漲至97元,漲幅在10%左右。 有銷售人員還表示,不少洋奶粉都采取了“換裝加價”的形式。例如惠氏金裝幼兒樂罐裝奶粉,換了包裝,重量不變,每罐價格從235元漲到246元。 一邊是洋奶粉漲聲一片,另一邊是國產奶粉默默無聞,沒任何漲價動靜。記者發現,即使洋奶粉漲價,也不能降低其消費的欲望。若要在洋奶粉和國產奶粉之間作出選擇,很多消費者還是會選擇前者。 在荷蘭留學的羅女士給記者描述了這樣一個情形:各大超市里中國人蜂擁而至,搶走貨架上的嬰幼兒奶粉,致使荷蘭一些城市的超市不得不貼出了奶粉限購令。香港多個網絡論壇里,關于內地團購奶粉讓香港媽媽心有余悸的帖子也比比皆是,此前甚至有不少香港市民呼吁開征“奶粉離境稅”以應對內地搶購潮。 “雖然洋奶粉貴些,但買的是安心,國產奶粉的負面新聞不斷,價格便宜但對它的質量實在沒什么信心。”消費者陳小姐告訴記者,自己身邊的朋友在選購嬰幼兒奶粉時都只選“洋”的。 國產奶粉不被信任 事實上就在洋奶粉這次集體漲價之前不久的5月初,發展改革委已經約談了若干家外資奶粉品牌,時隔兩個月洋奶粉依然紛紛頂風漲價,其“底氣”正是來源于市場的認可度和依賴性帶來的話語權。 一位乳業分析師告訴記者,目前在國內市場,外資奶粉品牌市場占總份額50%以上,而在高端奶粉市場,外資品牌則占據85%的份額。這樣的市場份額情況使得洋奶粉每次漲價都似乎“底氣”頗足。 上述分析師表示,這一方面說明洋奶粉在市場上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內地乳業的話語權在被逐步侵蝕。 “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乳制品行業開展了全國乳制品及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生產許可重新審核工作。今年3月,55%的內地乳業拿到了生死牌,市場對于乳制品行業似乎剛剛開始重新審視,培養信心。然而,近期有關對“生乳”國標的質疑,又將國人對國字號乳制品的信任推到了風口浪尖。 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認為,內地乳業負面新聞不斷,消費者對于國產奶粉心存余悸,采取不信任的態度,洋奶粉一次又一次地漲價,頗有趁火打劫的意味。 對于市場推測原料上漲是推動此輪洋奶粉漲價的理由,曹明是認為,這“站不住腳”。海關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進口大包奶粉價格為3775.1美元/噸左右,環比上漲3.77%左右,包裝成本、運輸成本及人工成本的漲幅也并不顯著。而嬰幼兒奶粉的毛利空間普遍達到30%-50%,因此即便是原料或者物流費用出現微漲,乳企也完全可以覆蓋這部分費用。但洋奶粉廠家考慮到國內消費需求旺盛,而國產奶粉又在市場上聲音微弱,因此就出現了集體漲價的行為。 內地乳業需以質量為本 國產奶粉真的要繼續面臨被冷落的局面嗎?內地乳業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乳業專家指出,內地乳業要推動誠信體系建設,原料要以質量為本,不可粗放型擴張,抱著“十年磨一劍”的決心來打造真正的國字號百年老店。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劉普合認為,洋奶粉漲價卻仍然受到消費者青睞,顯示出內地乳業信心體系亟待重建。“一個企業出現問題,就放棄所有的企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對所有環節產生質疑,這說明很多消費者對國產奶業產業鏈體系失去了信心。”這要求中國的乳制品企業需要潛下心來重建信心體系,而這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政府和企業從小事做起,逐步提升企業的品牌和行業的信心指數。 另外,也應該形成倒逼機制,通過約束乳制品龍頭企業使其承擔起整個產業鏈安全的調查工作。曹明是表示,對于乳業等食品行業的監管應該前移,監管過程而不是僅僅監管結果,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生產要素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原材料的生產環節,都應該給予監管,用監管成本去換取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