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發改委約談6家“洋奶粉”兩個月后,惠氏、雅培等部分洋奶粉品牌近日悄然提高了零售價,漲幅平均在10%左右。然而漲價并沒有影響洋奶粉的銷量,消費者在抱怨連連的同時,依舊對國產奶粉興趣平平,并忍痛花高價購買洋奶粉。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指出,近年來,洋奶粉漲價周期逐漸縮短,漲價頻率也屢屢增加,是誰給了洋奶粉漲價的底氣呢?毋庸置疑,是消費者。奶粉價格一漲再漲,而奶粉下游需求卻絲毫未見減少,巨大強勁的銷量推高了洋奶粉在我國奶粉市場的定價權和話語權。而正是因為消費者對洋奶粉的這種過度崇拜的心理,使得國產奶粉陷入發展困境。 洋奶粉同樣存在安全事故,卻仍然受到國內廣大消費者的推崇,大家都有這么一種普遍的認知——洋奶粉肯定比國內奶粉的質量好的多。這種認知逐漸蔓延,目前洋奶粉已經成為80后年輕父母群體的首選,而洋奶粉也已經充分體會并好好利用了這一優勢。此次惠氏、雅培帶頭漲價,必將有一大批奶粉品牌采取錯開漲價方式跟進。 面對洋奶粉價格的一漲再漲,飽受成本壓力加劇的國產奶粉仍然按兵不動,不是不想動,而是想動也動不了。對一些定位中低端的國產奶粉而言,漲價就意味著銷量的受損,業績的下降。曾經利潤豐厚的國產奶粉企業為何面臨如此境地?事實上,即使乳制品行業整體實現復蘇,但三聚氰胺帶來的陰影仍然根深蒂固。三聚氰胺事件中,從大企業到小作坊,幾乎全被牽扯進來,雖然也存在幾個獨善其身的企業,但同樣淹沒在偌大隊伍中。 與其他乳制品不同,奶粉的主要消費對象是嬰幼兒群體,這部分群體身體免疫能力弱,對食品的質量要求較高,受社會各界的保護和關注也較多。雖然事發之后,國家加大了治理力度,企業也加強了質量安全,但三聚氰胺殘留、乳業標準低等頻頻出現的各種問題,仍然無法消除消費者心中的陰影,無法促使他們用平和的態度對待國產奶粉。因此要實現國產奶粉的真正回歸仍然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