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風送爽,艷陽高照。深秋時節,記者走進互助縣塘川鎮董家村,只見排排豬舍鱗次櫛比,生豬養殖圈舍挨家挨戶,一派祥和景象。 村民李玉財滿臉自豪。他一家5口人,養了1000多頭八眉豬,存欄母豬110頭。因為是無公害的“土豬肉”,一頭售價1400元左右,今年他家收入了120萬元左右。他帶動村里216戶養殖戶發展八眉豬養殖,戶均增收3-6萬元。 村民吳有忠的話更道出了農戶養殖八眉豬的積極性:“尕豬娃在母豬肚子里就已經被預定了。” 因皮薄肉嫩、色美味香、含水率低、肉質好,八眉豬成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青海尋常百姓記憶中最地道的味道。但隨著外出務工、養殖成本高等原因,不知從何時起,八眉豬又幾乎消失在公眾的餐桌上。 而今年4月12日,在青海大百超市的八眉豬銷售專柜,久違的互助土豬肉再次與市民見面,每市斤的價格雖然比普通豬肉高,但消費者依然趨之若鶩。 那么,從以前純種公豬不足50頭到今年的500頭,八眉豬從困境到走俏城鄉,到底走過一段怎樣的非凡歷程?記者決定到八眉豬的中心產區互助縣一探究竟。 “互助大部分地區為淺腦山地區,特定的自然環境決定了發展畜牧業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為此,互助縣委、縣政府抓住國家扶持生豬產業發展的 政策機遇,通過項目拉動、區域聯動、政策促動、政府推動的‘四輪驅動’戰略,不但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步伐,而且挖掘地方名品資源,有力提高了生豬規模化生 產、產業化經營水平。”互助縣委副書記、縣長李青川說。 如何挖掘地方名品資源?互助物產豐富,地方畜禽品種繁多,其中八眉豬有四千年的馴養歷史,在青海大地可謂一枝獨秀。 “八眉豬”具有適應性強、抗逆性好、性早熟、產仔多、母性好、沉積脂肪能力強、肉質好、遺傳性狀穩定等特性。 經測定,通過互助“八眉豬”與國內外其它豬種的雜交試驗,其屠宰率達73.44%,瘦肉率57.21%,日增重597克,料肉比為3.19:1。 “‘八眉豬’的飼養周期一般比白豬要長2-3個半月, 并且豬肉含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其含量比白豬高,這是它備受城鄉消費者青睞的原因。”專門負責省城超市銷售八眉豬肉的互助縣宴友盛八眉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明善告訴記者。 2000年和2006年,八眉豬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2002年,八眉豬肉被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評定為“無公害 瘦肉型豬肉”;2009年,互助八眉豬成功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地理商標認證,并成功參加了青海品牌商品上海推介會;2011年,“互媚”商標在國家工商行政 管理總局成功注冊,“互助八眉豬”被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授予“無公害農產品證書”。這些“身份”為八眉豬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