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觀點摘要如下: 他認為,在養殖量過剩、生產水平提高、居民豬肉消費水平下降的背景下,落后的產能與散養戶將是退出的主流。當母豬年出欄肥豬頭數達到20頭以上時,母豬存欄3000萬頭即可滿足居民消費需求,將會減少2/5的母豬存欄。 按成本推算,未來我國養豬場主流是:1、集團化公司:產業一體化、生產設施條件先進、生產水平高、技術力量雄厚、系統成本優勢明顯、抗風險能力強;2、專業戶:養殖條件較好的規模在50-200頭母豬的家庭農場,生產成本低、責任心強、運營費用較少、風險較低。 在談到成本決定未來時,張總認為,豬場成本主要體現的是豬場的生產性能。而決定生產性能的順序是:品種、管理、營養、疾病控制,這個順序是不能顛倒的。如品種決定豬場的生產性能,而營養方面,不同的豬場由于環境條件、生產設施的差異,所以營養的供給是不同的,決非統一配方所能解決的。 張總認為,合理的雜交組合是提高生產水平的關鍵,種群的更新,不僅要淘汰無生產價值的種豬,還要主動將低于生產水平平均值的種豬淘汰掉,后備種豬的選育是提高豬場生產水平很重要的手段之一。 關于適合中國國情的生產設施條件,張總認為,全封閉、水泡糞、自動環控系統的生產設施條件、在外國動力成本低的條件下是可行的。中國動力及能源成本較高,運營費用成本育肥豬平均50元/頭(水、電、暖),推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全封閉無動力通風、自然采光、糞尿分離的生產設施條件是今后選擇的方向。 最后談到,聯盟、合作、一體化是未來養殖的主流。養殖場獨立應對市場風險太大,需要強勢行業將其整合,給養殖場一點經營保證,如溫氏等。養豬行業已經進入一個調整期,精細化時代已經來臨,建立社會化專業體系勢在必行,合作分工才是這個行業健康發展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