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全國各地大豆油的價格與往年相比不升反降,令眾多消費者喜上眉梢。前段時間,東北油脂企業因國產大豆收購價格高、無力承受市場壓力而紛紛停產的事件,似乎浸沒在這種喜悅的氣氛里,離人們漸行漸遠。“大豆危機”是否已真的徹底化解,中國油脂企業未來會何去何從?相對于外界的平靜,許多業內人士倒顯得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暗潮洶涌的行業 據悉,在國家系列支持農業生產政策的影響下,特別是經過深度探底、國內豆油價格開始企穩后,2008年12月中下旬,黑龍江省規模以上大豆加工企業已紛紛恢復生產,重啟大豆收購,但企業的收購價格普遍低于國家政策性收購價格。以三等標準品質的大豆而言,企業恢復收購之初,國儲糧庫執行的政策性收購價格是每斤一塊八毛五分,黑龍江省最大的油脂企業九三集團掛出的大豆收購價格是每斤一塊六毛六分,哈爾濱市龍江福集團的收購價格是每斤一塊六毛八分,其他如富錦、友誼等十幾家大豆加工企業,掛出的收購價格是每斤一塊六毛。 雖然不能和國儲糧庫的收購價格相比,也僅僅比九三集團的收購價高出二分錢,卻由于是黑龍江省油脂企業當時的最高收購價,龍江福集團恢復收購的第一天稱得上是門庭若市。相關人士分析,由此看得出豆農出售存豆的心情相當迫切。種種數據也顯示,雖然國家在保護豆農利益上竭盡全力,但多數豆農還是不計成本地賤賣了手中的大豆,在危機時刻,有意無意地成全了這些地方油脂企業。 分析相關信息,一些業內人士坦言,豆農們的行為并非是沒有根由的,其在必然中也存在著一些偶發因素。金融危機造成國外大豆向中國傾銷是主因,而在國產大豆被進口大豆逼進泥潭之際,歐盟給國產大豆澆來的一盆冷水,可能是壓跨豆農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8年12月上旬,歐盟執委會宣布,因在產自中國的豆粕中發現三聚氰胺,歐盟禁止進口中國制造的含大豆成分的嬰幼兒食品。歐盟這次禁令實際上是針對中國大豆的豆制品行業。目前,國內八成豆油市場已是進口大豆囊中物,國產大豆主要集中在豆制品行業。洋大豆、豆制品禁令一步步把國產大豆逼進萬劫不復之地,豆農們慌亂之中紛紛“清倉”也就不足為怪。 一些分析師認為,歐盟執委會因在產自中國的豆粕中發現三聚氰胺,宣布禁止進口中國制造的含大豆成分的嬰幼兒食品,并要求歐盟成員國必須對所有其他來自中國的含大豆和豆制品成分的食品和飼料進行檢測才能進口,這種強硬行徑含有多層次的用意。因為,與對中國的強硬截然相反的是,歐盟委員會在此之前批準了由德國拜耳作物科學公司開發的A2704-12型轉基因大豆進入歐盟市場的申請,同意將這種大豆用于生產、加工食品以及飼料,批準的有效期為10年。在轉基因產品安全性尚未確認的情況下,作為反對轉基因產品的最大勢力,歐盟一方面放行轉基因作物,另一方面卻對三氯氰胺老調重彈,業內人士認為,其中的政治考量遠大于安全考量。(然而,中國的豆農們對這些錯綜復雜的政治背景是不甚明了的,2008年,他們“受傷”可能是難以避免的了。那些以消化國產大豆為主的地方油脂企業2008年也許僥幸未“受傷”,但來年“受不受傷”,就無法預知。 在國產大豆進退為谷的時候,中糧集團作為中國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曾在拯救國產大豆的問題上被國民寄予厚望,但其諱莫若深,表現一直相對沉默。說起這其中的淵源,許多人士提及了中國大豆產業協會這個組織。 中國大豆產業協會的發起者是11家油脂企業,主要是國產大豆主產區的黑龍江九三油脂集團,其余的另外10家也主要都是使用國產大豆為原料的油脂企業。由于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將反對進口大豆侵蝕中國市場,中糧集團自協會產生之初就采取了一種相對保留的態度。 大豆產業協會成立之初的另一項實質性任務就是,積極建立聯合采購機制,向相關部委申請大豆進口權。此前,只有中糧等幾個大企業擁有進口大豆許可證,中糧是其中最大的進口商,同時也是壓榨企業。普通的大豆壓榨企業只能通過貿易企業購買大豆,沒有進口權限。普通壓榨企業想購買進口大豆,絕大部分要通過中糧集團購買。為此,普通壓榨企業認為,企業和企業之間存在著競爭關系,競爭對手完全知道了自己的生產策略,就會從中漁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