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蕎麥中毒 【概述】 蕎麥又稱花蕎、攸麥、花麥、三角麥、玉麥,其面粉含蛋白質11.2%、脂肪2.4%,碳水化合物72%,不論種子、糠麩、秸稈和幼苗均為優質飼料。因含有熒光物質,故易引起中毒,白、黑豬均易中毒,白豬癥狀較重。 【病因/病原】 蕎麥的種子、麩皮殼、桿、嫩稍和花蕾中,都含有一種對光具有效應的葉紅質,豬吃了這類東西,葉紅質經胃腸道吸收入血液,當皮膚曬到太陽后,這種物質便會破壞血管壁,特別在白皮膚的豬,造成所謂蕎麥疹。 【病因附圖】 【流行病學】 毒理 蕎麥種籽、藁桿或幼苗,均含有一種葉紅素,具有熒光物質,特別是開花期含量最多,大量采食后,隨血液到達皮膚無色素部分,這些光敏物質在皮膚表層蓄積量較大,能吸收光能,在日光照耀下,處于激活狀態,形成游離的化學基因和過敏而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及產生過氧化合物,損壞周圍細胞的胞膜和溶酶體酶,皮膚內毛細血管壁內皮的損傷尤為嚴重,因血漿紅細胞與葉紅素等光能效應物質的滲出,經日光進一步激活,周圍組織損害更趨嚴重,并且引起中樞神經機能紊亂和消化機能障礙而發生不良后果。 【病理學】 尸僵不全。切開黑痂,切面紫黑、干硬,深部干性壞死,有的痂底有黃色液體。胃充滿氣體、淡黃液體和蕎麥殘渣,胃底部黏膜充血,腸黏膜、腸系膜充血。小腸黏膜菲薄,小腸、盲腸、結腸有出血。肝腫大,邊緣鈍,小葉結構不清楚,切面流出黑紅色血液,有的肝呈淡黃色。鼻黏膜高度水腫,喉黏膜微腫,呼吸道有多量黏液,肺切面有暗紅色血液流出,兩肺尖葉邊緣萎縮,胸腹膜出血和淤血。脾腫大、淤血、出血。心內、外膜有出血斑。腎暗紅色,質軟、切開流出黑紅色血液。領下、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出血。 【病理學圖】 【癥狀】 病輕時在沒有色素的皮膚上見到紅斑,頭部最明顯,紅斑部皮膚輕度腫脹,敏感發癢,病重則皮膚上可能發生水皰性濕疹,皮膚腫脹,疼痛明顯,水皰破裂后形成濕潤的糜爛面,以后結成痂皮。病豬有時發生結膜炎,口腔炎,喉炎,體溫升高,有神經過敏癥狀,興奮不安和痙攣等。 1.白豬 在日光照射處皮膚呈桃紅色,后在頭、耳、頸、背、肘后、腹側、臀部、尾根發生紅斑疹塊(玫瑰色),疹塊與健康皮膚境界分明,邊緣不正,疹塊上有黃豆大水皰,水皰破裂后流黃色液體,皮膚增溫、腫脹、發癢,因擦癢而使皮膚由紫暗紅變紫黑,指壓不褪色。疹塊變成干痂,痂下流黃色液體。食欲減退,重時絕食,排深褐色惡臭糞便。鼻黏膜淡紅腫脹,先流清水樣鼻液,后變黏性,呼吸困難,張口呼吸。重時還出現全身肌肉震顫,有的陣發痙攣,站立不穩,易跌倒,甚至臥地不起。眼結膜潮紅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嚴重病例還表現黃疸。癥狀白天重,夜晚減輕。 2.黑豬 病初前肢麻痹,后期后肢麻痹,站立不穩或呈犬坐而不行走,鼻鏡干燥、磨牙,停食,抽搐顫抖,全身水腫,以頸部和前肢最為嚴重,體溫增高,心跳達120-140次/分。 【癥狀圖】 【診斷】 診斷要點 因采食蕎麥種子、面、糠、稈葉等后而發病。白豬皮膚發生紅色、邊緣不整的疹,后有水皰,皰破裂后流黃色液,結紫黑痂,眼鼻流黏性分泌物,呼吸困難,食欲減退或廢絕。黑豬前后肢先后麻痹,抽搐顫抖,全身水腫。 類癥鑒別 1.濕疹 相似處:皮膚發生紅斑、水皰、擦癢等。不同處;不因采食蕎麥籽、面、葉稈而發病。發生部位多在胸內側、腹下、胸壁等處(頭、頸、背、尾不發生),不出現眼、鼻流分泌 物和呼吸困難、白天重夜間輕(白豬)及前后肢先后麻痹、全身水腫(黑豬)等癥狀o 2.鋅缺乏癥 相似處:耳、背、腹、臀、尾發紅,有水皰,破潰后結痂等。不同處:不因采食養麥而發病,病的進程較緩慢,患部皮膚皺褶粗糙、網狀干裂明顯。一蹄或數蹄的蹄殼發生縱裂或橫裂,蹄壁無光澤。呼吸無甚變化,眼、鼻無黏性分泌物。血檢血清鋅從正常的0.98微克/毫升降至0.22微克/毫升o 3.豬痘 相似處:皮膚發紅(硬結節),有水皰,皰破裂后結痂,眼、鼻有分泌物等。不同處:有傳染性,體溫高(41-42℃,高時可達43℃),多發生在下腹部和肢內側,有時蔓延至背部和體側,痘疹開始為深紅色硬結節,2—3天后丘疹轉為水皰,丘疹表面平整,中央稍凹成臍狀。不因吃蕎麥而發病。 4.豬滲出性皮炎 相似處:皮膚潮紅,有痂皮、瘙癢等。不同處:多發生于1月齡仔豬,皮膚覆有大量血清樣的黏性分泌物,有惡臭,痂皮因豬色而異,黑豬為灰色,棕豬為紅棕色或鐵銹色,白豬為橙色。 5.仔豬皮癬菌病 相似處:耳、頸、胸、尾根皮膚出現紅塑斑、痂皮、瘙癢等。不同處:不因吃蕎麥而發病,局部毛易拔出周或斷落,最后皰液干涸形成環形鱗屑。消瘦,生長受阻,皮屑、痂皮鏡檢可見少量分隔菌絲,病灶周圍的毛發見有大量成串排列的圓形或不規則的毛外型孢子。 【治療】 1.抗過敏用鹽酸苯海拉明(1毫升含20毫克)2-3毫升肌注,l天2—3次。或用鹽酸異丙嗪(每片12.5毫克)4-8片一次服用。 2.停止喂用蕎麥飼料,并將病豬移進避光豬舍。 3.用植物油50-100毫升、人工鹽50-100克、魚石脂5—10克、1%鹽水1000—2000毫升灌服,以排泄腸道內的蕎麥食物殘渣。 4.用復方氧化鋅軟膏(水楊酸10份、氧化鋅10份、硫酸鋅1份、凡士林100份)涂布水皰破裂的潰瘍面。 5.用土茯苓30克、土牛膝、蒲公英、野菊花各15克,銀花10克,鉆地風、赤芍各9克,地膚子20克,生甘草5克,成年豬1次煎服。加減:如便秘,加大黃15克(后下);皮疹初現色鮮紅者,加鮮生地30克,、丹皮15克;癢甚,加白癬皮15克、苦參15克;熱甚,加黃芩15克、黃連5克、黃柏15克;傷陰者,加玄參、麥冬各15克、鮮石斛12克。一劑3天內治愈率達52.81%,兩劑5天內治愈率升86.31%,三劑7天內治愈率達93,25%。 把病豬關在無日光照射的場所,同時內服瀉劑:(硫酸鈉25-50克)沖水灌腸,對皮膚病變可用0.2%的高錳酸鉀溶液洗滌,再用5%-10%魚石脂軟膏涂擦。 【防治措施】 蕎麥種子、糠麩、秸稈(不論青貯或曬干)應控制給與量,不要單獨飼喂,而應與其他飼料混合飼喂,喂后避免日光照射,并白天圈養,以避免引起過敏反應和中毒。對病豬治療主要是抗過敏和防止感染。用蕎麥的任何部分當飼料必須合理加工和適量的飼喂,白豬最好不要給豬曬太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