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殼蛋蛋殼中的色素主要是原仆啉一IX(protoporphyrin IX)。來源于血紅蛋白的分解物,即與衰老、受損及形態異常的紅細胞葉啉的破壞有關。當紅細胞在肝、脾和其它部分的網狀內皮系統被吞噬破壞后,釋放出血紅蛋白,并很快被分解為珠蛋白、膽綠素和鐵。其中珠蛋白和鐵可重新參加體內代謝,只有膽綠素被還原為膽紅素,經血液轉運至肝臟后結合生成葡萄糖醛酸膽紅素,隨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大部分作為廢物隨糞便排出體外。還有小部分又在腸道重新吸收,經血液入肝或轉送至輸卵管等部分,作為合成蛋殼色素的原料。而后,再經子宮腺體細胞內多種酶的作用,形成褐色蛋殼色素。蛋殼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徑和機理很復雜。有報道說,乙二醛酶是卟琳合成的前體物(Van Brummelen和Bissbort, 1993)。
被有蛋殼膜的卵進入子宮,并在此停留大約20h。在此期間,鈣沉積在蛋殼膜的外表面形成蛋殼。對于褐殼蛋雞來說,在蛋殼形成的過程中,分布在蛋殼腺表面的上皮細胞開始合成和蓄積色素。這些色素包括膽綠素一IX,膽綠素一IX的鎢螫合物,原卟啉一IX。褐殼蛋蛋殼中含量最多的是原卟啉一IX(Baird等,1975)。在蛋殼形成的最后3-4h期間,蛋殼腺中蓄積的大量色素轉移到殼上膜—一種富含蛋白的黏性流體結構(Nys,1991)。蛋殼褐色的深淺取決于色素(主要是殼上膜色素)的含量。大約在蛋產出前90min,也就是蛋殼基本形成時,殼上膜開始沉積到蛋殼表面。因此,色素在蛋殼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盡管蛋殼中也含有少量色素,但與殼上膜相比,其著色作用可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