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有益微生物與肉質改善
眾所周知,豬肉品質與眾多因素有關,發酵床與普通工藝飼養的豬肉品質有無本質差異是一個嚴肅的畜牧科研課題,直接關系到與食品安全法規的銜接。其測定應有國家級肉質測定機構設置嚴格的大樣本對比試驗按國際肉科技最新的更新版本(如ICMST55th-The Proceedings of 5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測定后方能定論。然而不少推廣“發酵床”的專家(其中不乏養豬界資深專家)均不約而同地提到,“由于豬群采食了墊料中的有益微生物,增加了蛋白質和氨基酸,使肉質顯著改善”。筆者認為,由于我國養豬業從業人員為數甚多,接受過正規系統專業教育者比例甚少,為了達到某種宣傳效果,非專業的市場推廣人員有時杜撰些動聽的故事尚可一笑了之。然而,以想當然的假設代替科學嚴謹判斷的言論出自專業人士甚至是資深專家之口,這不得不啟發我們需要跳出專業知識范疇以外,作更深層次的思考。
七、動物行為特征、“墮性文化”與“懶漢思維”水乳相融
相信養豬業人士無一諱避,養豬是件臟累活,更是一件必須用心才能做好的工作。然而,不少豬場之所以沒能把豬養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從業人員受“墮性文化”支配,沒有根據基本的科學原理用心去設身處地為豬群考慮,從客觀布局到微觀管理都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某些“發酵床”工藝推廣者以“懶漢養豬法”的噱頭去迎合“墮性文化”的認同,可能是個值得反思的危險信號。事實上,筆者所見為數不多養在“發酵床”上仍屬基本健康的試驗豬群,其所投入的勞工數量約比傳統沖水豬舍多一倍左右,可見“發酵床”養豬與“懶漢養豬”并不能相提并論。何況,作為高等動物,豬群的糞尿排泄是個相當嚴格的動力定型行為,嚴格的定點排泄是群體共同遵守的規則。以“懶漢養豬”的思維方式去推動養豬工藝的改革之前,先學習點動物行為學常識可能是個必要程序。
八、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國內外政策與標準
解讀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節能減排”并非絕對的“不用不排”,而是倡導“可持續發展下的少用少排,主張少用傳統的石油化石類能源,多采用可再生能源”。從聯合國氣候變化部門公布的數據來看,全球有超過13.5%的溫室氣體來自農牧業生產,而且主要成分為優秀的新能源物質—甲烷(沼氣)。《中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優先項目》就把沼氣這一項目作為重點。國家《2000-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要點》就提出沼氣利用在我國符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酵床”的使用雖然表面上短期內減輕了部分可視污染物質,但這種舍本求末的方法既不如通過采取營養配方優化、飼料加工工藝改良及有效的生物酶系的應用等手段來改善飼料轉化率降低排泄物污染成本劃算,也不如采取先清干糞后沖水的方法簡單,而且“發酵床”將甲烷等新能源物質在未加利用的前提下直接向大氣中排放,這是與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的誤解和對中國新能源發展規劃政策是相悖的。通過沼氣設備收集沼氣,利用沼氣發電供熱,既能同時降低大氣、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又能充分新能源再生利用,更關鍵的是在清潔發展機制(CDM)的國際政策下獲得具有法律保障的減排量的不菲收入。
九、結語
養豬的排污與環保是個嚴峻的命題,設身處地為豬考慮、為周圍環境考慮、為人類健康考慮是每位從業人員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然而,關乎到養豬工藝重大變革的“發酵床”養豬法與其說是環保措施,倒不如說是養豬工藝的系統工程更為準確。以豬為主體的工程變革如果沒有首先從養好豬的角度出發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沒有真正從事養豬多學科研究的復合型專家隊伍去進行多系統的全方位的長期研究與生產實踐檢驗,要達到操作者預期的目的與效果可能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更何況,在養豬業內,養好豬的定義與標準至今依然存在各自釋義的階段,對“發酵床”養豬成功與失敗的評估就更多了許多不確定因素。此外,對養豬工藝改革充滿**的業內同仁,如能借鑒環保壓力居歐洲之首、養豬技術亦全球領先的荷蘭,在九十年代初對“發酵床”養豬工藝的探索成敗,可望會少走彎路,減少更大代價的付出。至于墊料來源與使用成本等非技術性問題相信實際操作者會有更具體的判斷。筆者對該項目若干不成熟乃至粗淺的疑慮與思考奉與同仁磋商,以祈業界同仁共同努力,在養豬工藝上作更多有益的探討,在減少污染的同時,又達到“多賣豬、早賣豬、賣好豬”的養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