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這位朋友的文章,說的中國飼料的現狀我是占成的,這不僅是中國的飼料行業,還有很多行業也一樣.中國企業的平均年齡就只有1.9啊.如果說與國際大公司相比最差的就是企業的長遠發展與技術,.但回頭來看中國的市場環境能夠允許企業追求這些嗎?新技術要投入,要增加成本,這些只能加在產品上,而價格太高又會丟失市場,本來終端養殖技術就很落后.就沒有達到高品質的要求的水準.
但其實回過頭去看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飼料發展速度是超越了任何一個國家,相對而言已經很不錯了:從1980年到2007年,飼料產品產量由110萬噸增加到12331萬噸,27年增長112.1倍,年遞增率為19.1 %。飼料工業產值從1990年的1119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3335億元。產品質量穩步提高。添加劑從進口國到出口國。飼料機械工業技術和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的飼料產量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國。
本來起步就比別人晚,看看普瑞納,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根基有多牢固.如果說中國100年前就在做飼料的話,我想今天也有中國式的普瑞納的.
另外,這朋友說到產業鏈的問題,我不知道你現在是做什么飼料的,雞的產業鏈由于周期短,如今以溫氏和六和為代表的做得相對而言還可以,但我覺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他們只是為了在市場上更加具有殺價的資本罷了.說的是公司加農戶,有幾個是真正的在實行.而且說是產業鏈實際上還不是一個集團獨立核算,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如何走合作化的道路才是應該的.
我倒覺得未來中國的飼料的企業只有去更多的關注終端的贏利狀況,才能夠走得更遠,飼料科技含量再高,養殖戶虧本還不是沒有用.
謝謝這位朋友為我們做飼料的敲響了警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