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linkdavid 于 2011-5-24 17:26 編輯
wd19841106 發表于 2011-5-24 00:08 
后來又聽老師講了個內容才發現原因。
老師講:調質器內物料 溫度達到目標值 所需的時間 遠遠 小于 水分達到 ...
這個理解差不多了。
蒸汽溫度是進入調質器后和物料接觸后才開始降低的,接觸后發生兩件事:熱量轉移、水分轉移,就是所謂的“傳熱傳質”(一般來說0.8Mpa減壓到0.3Mpa,減壓后的蒸汽基本都是過熱蒸汽)蒸汽溫度越高,那么傳熱的速度越快,物料升溫的速度越快。
①假設減壓后的蒸汽是0.3Mpa,165℃的過熱蒸汽,進入調質器后,很快進入常壓狀態,溫度從165℃,降低至100℃,蒸汽發生的變化是從過熱蒸汽變成100℃的干飽和蒸汽,此時只會少量析出水分(激冷的冷凝水)在物料表面,物料則是溫度升高,內部含水量升高較少。
②隨著100℃的飽和蒸汽不斷的和低溫物料接觸,水分不斷地析出,物料的表面溫度和水分同時升高,而溫度也在慢慢的往內核傳播,水分也在往內部滲透,當然溫度傳導比水分的浸潤要快。這就是傳熱傳質的“溫度梯度”和“濕度梯度”
③100℃的蒸汽全部液化成100℃的水分(冒出去的蒸汽不算),然后溫度降低,水分和物料達到溫度平衡,此時的溫度就是一般而言的“調質溫度”,而此時物料表面仍然有游離水,隨著物料心部的水分升高,表面的游離水越來越難與滲透到物料內部,當水分不再升高時的物料水分就是“平衡水分”。而表面殘余的少量游離水,可以起到潤滑模孔的作用,有利于制粒。
當提高調質壓力,增大進汽量后,就是增加了傳熱和傳質的速度,相同的時間,物料的最終調質溫度和平衡水分都會增加,而表面游離水也會增加,游離水達到一定值后,就會發生環模打滑現象。
當降低調質壓力,減少進汽量后,會降低傳熱傳質速度,物料的調質溫度和平衡水分會降低。
當調質器時間固定后,提高調質壓力,顯然對制粒是有利的,但是同時也會浪費很多蒸汽變成游離水,游離水會在冷卻干燥時,很容易失去,制粒產量和總體的生產成本都會升高。
而采用低的蒸汽壓力,增加調質時間,則可以達到和高溫調質同樣的效果,而又不會耗費太多的蒸汽。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操作方式。當然調質器固定后,調質時間就基本固定了,所以最好就是調節槳葉角度,提高調質器內的充滿度,同時增加調質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