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飼料市場競爭無序、監管不力,產品質量安全存在隱患 目前,我國水產飼料生產數量、質量、品種、價格都難以滿足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為:一是飼料企業生產規模小、起點低。我國有1000 多家水產飼料企業,年均產出0.8萬噸。一些企業既沒有明確的定位、也沒有經營思路,企業管理混亂、產品缺乏穩定性。二是專業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低。 80%以上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是綜合型或加工型的。具有水產專業知識的人才少,造成企業自身研發力量不足,產品無競爭力。三是監管失控,水產飼料質量較差。飼料行業中普遍存在代客加工的現象,企業既不問配方、也不管質量,質量監管形同虛設,產品質量無法保證。四是行業自律性差,導致市場以次充好、惡性競爭等現象普遍存在,特別是水產飼料行業普遍存在的賒銷行為被養殖戶視為無息貸款,稱為“第二銀行”。這一方面促進養殖生產者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另一方面,賒銷的飼料絕大多數質次價高,造成養殖動物營養缺乏、病害頻發,水產飼料吸收利用率不到20%。低質飼料不僅對養殖動物無益,而且會成為新的污染源。 “十一五”規劃建議特別強調: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要切實抓好的關鍵問題。長期以來,我國漁業經濟發展過多地依靠擴大規模和增加投入,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資源與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經成為制約水產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我國漁業和漁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優化養殖生產布局,加快漁業現代化步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更大貢獻。 沒有現代的飼料工業就沒有現代的水產養殖業,“水、種、餌”是水產養殖中最重要的三要素。我國水產養殖發展實踐證明:水產動物營養研究和飼料工業的發展對集約化水產養殖發展、節約資源、降低成本、減少污染和病害發生、保證水產品食用安全,促進水產養殖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提高水產飼料的科技含量,我們應首先做好基礎研究工作: 第一,開展主導品種的營養基礎研究 選擇在我國具有重大經濟價值、在分類地位、生態分布、食性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水產養殖動物,如對蝦、羅非魚、河蟹、草魚、鯽魚、大黃魚、鱸魚和石斑魚等,對其營養生理、營養代謝以及相關機制問題,特別是對微量營養素的功能與定量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為各種低成本高效實用飼料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