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氣泡病已經成為對蝦養殖的一大隱形“殺手”。
氣泡病 氣泡病是在水體中某種氣體(多為溶氧)突然升高或長期偏高,處于過飽和狀態,造成部分氣體進入對蝦的組織、器官、內臟,對蝦應激蛻殼,嚴重的會使對蝦發生大量死亡。 條件 1.水體溶氧突然增加。如雨后天晴,北風轉南風,肥水過快等,氣泡病的發生,90%以上是由這種情況引起的,在生產中需特別注意。 2.水體溶氧長期偏高。這是由于放苗前期水質過肥,藻類光合作用過強引起,翠綠色水質更易發生,因此在養殖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或單獨使用化肥肥水,放苗前保持10厘米~20厘米的透明度。 3.底質偏酸。底酸池塘一般水體總堿度也較低,水體緩沖能力差,導致pH值日變化極大。一般來說,pH值早晚相差0.3~0.5屬正常。pH值早晚相差較大的池塘,即使下午酸堿度在8.5的正常值以下,也有可能發生氣泡病。 4.池水過淺。陽光較好時,淺水塘溫度上升較深水池塘快,水體中藻類、青苔(水淺易生)、底棲藻類產氧增加過快,是氣泡病發生的促進因素。 5.水體溶氧向空氣溢出過慢。如無風天氣、增氧機使用較少、未加過水等,也是氣泡病發生的促進因素。 判斷 1.根據癥狀判斷:對蝦在水面快速彈跳幾下,然后身體失去平衡沉底死亡;發病對蝦的蛻殼,軟殼,鰓部及尾部易發白;多數在下風口處發生;多數池塘發病時對蝦吃料正常;天氣穩定時,發病的情況早上不見下午見。 2.根據發生時間判斷:下雨后突然晴天最易發生,早上9點到下午6點均可能發生;如果天氣一直晴好,則多在下午3點以后至天黑出現。 危害 1.“急性氣泡病”可導致對蝦死亡。少則幾只,多則幾百上千。 2.對蝦造成嚴重應激,降低體質及抵抗力,增加發病危險。 3.氣泡病發生時細菌趁虛而入,造成繼發感染,同時會加重其他疾病的病情,增大損失。 4.“慢性氣泡病”易使養殖戶誤解為對蝦“發病了”,進而大量投喂抗生素等藥物治療,既增大了成本,同時又減慢對蝦生長速度和品質,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防治 1.水質較濃,酸堿度較高時,中午(12:00~17:00)開2個小時左右的增氧機曝氣。同時,水濃池塘投料前,適當攪水利于增加對蝦食欲,促進生長。 2.雨后轉晴時及時加開增氧機,同時使用“速解安”,可有效預防氣泡病。 3.慢性氣泡病預防:定期使用芽孢桿菌等耗氧較大的菌制劑,即可增加水體和空氣的溶氧交換,又可控制藻類大量繁殖,保持水體清爽及維持適當的透明度。 蔣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