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飼料產品的加工工藝和產品質量問題進行了探討,如何將科學的配方轉變成優質產品,作者認為:飼料產品的均勻度將對產品質量年產生正面效應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飼料產品生產、貯存過程中的物理、化學因素如:氧化還原反應,酸堿度和緩沖性、溶解度和分配系數、乳化作用、溫度和水份活度等對飼料產品的質量和產品的應用效果產生影響;飼料產品中由于眾多的配伍禁忌存在,故在工藝設計上要充分考慮;氧化劑和還原劑共處一個體系的影響,混合工藝對維生素的影響;以及非營養性添加劑的影響;工藝設計也要考慮滿足動物的生理要求。總之,重視飼料產品加工工藝技術,減少產品中的配伍禁忌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加工工藝管理和健全質量評價體系,將使飼料工業得到長足的發展。 關鍵詞:飼料 工藝 質量 前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飼料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達到世界飼料大國的生產能力,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飼料產品也面臨著從產量型向質量型過渡,如何提高產品質量,一方面要有科學的配方,另一方面要有精良的工藝。一個產品的加工工藝是由相關技術和設備所決定的。目前我國飼料加工設備已達到比較先進的水平,且不斷地推出各種性能和用途的新品種設備,為飼料工業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飼料產品(包括添加劑、預混料、全價料)的生產工藝(尤其是前兩者)的研究和應用水平還有待提高。這主要是指飼料產品的設計、生產部門技術人員,如何將科學的配方轉變成優質產品的設計加工過程。我們僅對這類問題進行如下探討。 一、均勻度 1、 均勻度的意義 飼料產品的均勻度,可以表示為產品中各組份含量(固體和液體)占設計比例的相對百分數。一般以其某組份的含量變異系數表示其均勻度。從化學角度來看,飼料產品中各組份理化性質與分配性質差異很大,因此絕對混合均勻是不可能的。在飼料產品中,載體與原料(或原料之間互為載體)顆粒的分布狀態也因其理化性質有很大區別。從潤濕的角度看,當接觸角<90°時為吸附/分隔型,接觸角>90°為涂布/粘附型。每個組分表面性質的相互影響,決定了它們的分布和均勻程度。 2、 均勻分布和非均勻分布的利弊 飼料中各組份要達到均勻分布,各組分的粒度、密度、容重與組份含量應保持合理的關系。而實際生產中往往是含量少的組分(如多維、藥物)粒度較大,含量多的組分(如磷酸鹽、碳酸鈣)粒度較小。這給混合均勻帶來一定的困難。均勻分布和非均勻分布的利弊如下: 2.1 均勻分布使營養性添加劑和非營養性添加劑能充分發揮作用(如抗氧化、防霉、調味)。 2.2 均勻分布使產品外觀保持一致。 2.3 均勻分布使組分間發生化學反應的概率提高。 2.4 均勻分布使產品中的水分活度提高。 由此可見:宏觀上合理的均勻分布能提高產品質量,而微觀上不合理的均勻分布將會降低產品質量。 3、 添加劑產品的均勻度和全價料、預混料的均勻度 添加劑產品要求有較好的均勻度,至少產品的載體和主成分是均勻混合的。這種均勻度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保證。產品在貯存、運輸過程中不發生分離和變質,惰性載體起到了分散和隔離的作用,載體與組成分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當這類添加劑用于預混料時,由于各組分理化性質不同以及環境條件的改變(如含水量增大),在預混料中的均勻度將發生改變。 a. 復合維生素中親水性維生素分散的均勻程度受到水分影響而發生聚集、粘結。 b. 抗氧化劑由于表面親脂性材料的減少和表面親水性材料的增加,作用下降。 c. 調味料類可因載體、環境的改變,發生化學反應(還原、絡合、中和、水解)。甜味劑由于表面親水性載體材料的水分影響,發生聚集、粘結。 d. 金屬元素受表面親水材料影響,催化活性增加,對維生素藥物等的負面影響增大。 e. 酸化劑在均勻分散的親水性體系中與堿性材料發生中和反應,同時放出活度很高的水,引發其它反應。 f. 香味料由于表面親水材料隔離與其它成分發生作用的概率下降,但其中有機酸部分的中和反應、酯被催化分解、金屬離子絡合反應作用卻增加。 g. 藥物性添加劑由于接觸金屬元素,而發生效價改變。 4、 影響均勻的因素和克服方法 4.1在配制預混料的工藝中,對于維生素類、色素類添加劑,應與抗氧化劑和還原性原材料預混,以求形成涂布/粘附型顆粒分布。再混入預混料中,即形成顆粒分隔分布,可防止其它有害物質與其反應,也防止了抗氧化劑的失效。 4.2甜味劑類添加劑的預混過程,應與低水分載體(或原料)先混合,不應直接接觸含水量高或含脂肪高的原料,也不應直接接觸含水較高的有機酸類。這樣有利于其均勻分散,充分發揮甜味作用。 4.3金屬微量元素應以化學性質穩定的惰性載體預混,最好是先與氨基酸類添加劑預混再加惰性載體隔離。 4.4 酸化劑有疏水處理時,可與其它原料直接預混。無疏水處理時應避免直接接觸堿性物質(如碳酸鈣),防止中和反應發生與水分活性提高。 4.5香味劑應與蛋白質類或有機載體先預混,減少直接接觸堿性物質、有催化性的硅酸鹽載體和金屬元素如鐵、銅、錳、鋅等。經過穩定化處理的香味劑,比一般吸附型制劑要有許多優勢,使用時可不必顧及環境影響,并可均勻分散。 4.6 藥物性添加劑應采用微粒化的制劑。 微顆粒化藥物添加劑能保證動物采食的飼料中有效成份的數量和分布均勻,降低藥物污染和殘留、靜電吸附等,減少了藥物通過粉塵飛散而造成的損失。微粒化藥物添加劑的表面積大大減少,降低發生化學反應的概率與程度,增加了藥物的穩定性,普通粉末狀藥物添加劑一般由有效成分和載體常規混合而成,由于常用載體顆粒不規則,粒度不均勻,載體與有效成分結合松散,極易分離。往往造成成品藥物添加劑的不同粒度組分中含藥量不同,很容易導致在混合過程中,混合不均勻。 二、物理、化學因素對質量的影響和策略 眾所周知,營養學上合理的配方未必能生產出相應品質的飼料產品。不合理的加工工藝、忽視飼料組分間的互作關系、忽視產品的衛生指標與適口性,都影響配方水平的發揮和最終產品質量。影響飼料產品質量的因素包括: 1. 飼料產品中的氧化與還原 1.1飼料產品是氧化劑與還原劑共存的復雜體系,以預混料最為明顯。人們經常會認為預混料的水分很低不會發生化學反應。事實上氧化還原等化學反應都在發生。其原因是由于: a. 水分含量 水分在物料顆粒中是非均勻分布的,即表層水分較高,且易受環境和水分活度影響。例如某些工業原料(添加劑)含水為5%,在物料表層水分可達40%以上。當環境濕度變化時,物料表層易吸潮和溶解,導致物料顆粒之間結團。在這種情況下,化學反應是完全能夠發生的。 b. 表面化學作用 添加劑預混劑產品載體多為碳酸鈣、硅酸鹽類和含淀粉的物質。這些載體對于某些化學反應都有表面化學作用和催化作用。典型現象有:碘化物可被硅酸鹽催化氧化生成單質碘。淀粉可催化還原亞硒酸鈉生成零價硒(紅硒);碳酸鈣使吸收二氧化碳的氯化膽堿的堿性增加,堿性促使硫酸錳氧化成二氧化錳,硫酸亞鐵氧化成硫酸高鐵,Mn4+和Fe3+又可以直接氧化破壞許多營養素;碳酸鹽可與有機酸發生表面反應,釋放出的水又增加溶解度,加速了反應…… c. 機械化學作用 物料顆粒的相互接觸產生的能量可促進某些化學反應。如制粒過程對維生素造成的破壞,四環素類藥物發生差向異構。 1.2 避免飼料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氧化還原反應 a. 油脂氧化的危害和預防 飼料油脂的分布是非均相的,如豆類和谷物的油脂分布在胚和子葉中,油脂添加方式(制粒前活制粒后)對脂肪在飼料中分布的影響。沒有細胞結構保護的脂肪(噴入和膨化),在金屬離子與溫度的作用下,很快發生氧化和酸敗。氧化產物能引起動物肝臟腫大、厭食和腹瀉。過氧化物的強氧化作用可以破壞維生素、引起油脂、酶等蛋白質聚合。飼料中加入抗氧化劑可預防油脂氧化。但抗氧化劑的種類與使用方法的不正確和誤區使飼料產品的質量受到影響。其現象和糾正措施如下: 1) 減少高含量多不飽和油脂的使用,魚油、米糠油的氧化速度比其它脂肪要快數千倍。 2) 抗氧化劑對已經氧化或已經長時間加熱過的油脂(如炸制廢油)的保護是無能為力的;大量的添加抗氧化劑,同樣會引起新的自由基反應,本身也產生毒性和影響適口性。 3) 單一種類的抗氧化劑添加增大,表面上節約成本提高了效果,而實際上忽略了抗氧化劑發揮作用的幾個要素:不同反應類型的抗氧化劑的組合、H+供體、表面活性劑、金屬離子螯合劑。過量添加單一種類的抗氧化劑會影響動物的適口性。 4) 抗氧化劑添加時,應該考慮總用量和脂肪、維生素和色素等需抗氧化保護成分的關系;同時,考慮到添加工藝是否合理。用于防止脂肪氧化的復合抗氧化劑應是無載體的產品直接加入油中。用于防止粉狀物料氧化時,應將的抗氧化劑與維生素、色素等先預混。 5) 許多抗氧化劑產品都是干燥粉末,在許多低水分、低脂肪的產品不能充分接觸物料,影響其作用的發揮。因此,復合型抗氧化劑產品的表面性狀應符合抗氧化反應所要求基本條件,即:液膜方式分散,在能參與和促進抗氧化的添加劑(如有機酸等)共存的情況下,共同發揮作用。 b. 金屬離子的氧化和催化氧化 飼料中添加的微量元素主要有銅、鐵、錳、鋅、鈷、鉻、碘、硒,其二價金屬離子均有催化性,Fe3+ 和Mn4+ 能直接氧化。金屬微量元素的氧化和催化氧化主要表現是破壞維生素和催化脂肪氧化,同時也影響類胡蘿卜素色素和藥物性成分的效價。非金屬的碘酸鹽和亞硒酸鹽也因氧化其他物質,自身被還原而失效。無論是制藥工業還是食品添加劑,都禁忌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直接預混。許多實驗都證明,預混料中金屬微量元素可以破壞脂溶性和水溶性維生素,但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很大程度減少對維生素的破壞。目前,使用無機微量元素時,應該采用合理混合工藝,盡量減少其負面效應。 2. pH值和緩沖性 飼料產品如同食品和藥物制劑,酸堿度(pH值)與產品質量、性能發揮,都是密切相關的。例如: 2.1在大多數情況下,飼料的堿貯是比較高的,不利于酸化劑發揮作用,不利抗氧化劑和防霉劑發揮作用,影響弱酸的分配系數,也不利于協同腸道抗生素類藥物發揮作用。 2.2在預混料中,氯化膽堿、碳酸鈣共存時,由于膽堿吸收二氧化碳,增加了碳酸鹽的溶解。這類弱酸強堿鹽的離子可以與季胺堿(膽堿)形成“強堿”,并對維生素產生破壞,同時產生的堿性可使Mn2+ 和Fe2+ 在空氣中氧化成Fe3+ 和Mn4+。用沸石等硅酸鹽類載體可以明顯地減低其破壞作用。 2.3在非營養性添加劑的應用過程中,酸性pH值不利于甜味劑發揮作用和在高溫下引起分解。但酸性pH值能提高許多天然和人工添加的香料物質的香氣。 2.4緩沖性 飼料產品本身是一個緩沖性比較強的緩沖體系,飼料中的蛋白質、氨基酸、無機鹽、有機酸等組成了緩沖容量很大,pH值在5.0 -- 6.5的體系。例如,在乳豬料中常以“系酸力”來反映其的緩沖能力(系酸力是用鹽酸滴定100g飼料至pH=4.0時,所用鹽酸毫摩爾數),常見乳豬料的系酸力為(35.0 – 42.0)。緩沖性正面作用表現為維持飼料產品中各組份穩定性所需要pH的穩定,在微偏酸性的體系中,大多數的成分是穩定的。其負面效應表現為對幼齡動物(豬)消化生理方面的影響。如仔豬斷奶后胃酸分泌不足,飼料中兩性物質的離子效應表現出的緩沖性是不符合仔豬消化生理要求。常見酸化劑以多元酸(檸檬酸、延胡羧酸)居多,多元酸的緩沖性較強,其pKa值越接近飼料自身pH值范圍,飼料中的pH值下降幅度小。因此,在仔豬料使用酸化劑的同時,還應減少日糧的堿儲,特別是在鈣源和磷源的選擇。 3. 溶解度和分配系數 飼料產品的溶解度,表面上看是速溶型并通過飲水方式飼給的添加劑產品的性能。這是固體溶解在液體中的溶解度。廣義地講,溶解度在飼料產品的制造應用及生理條件的溶出和利用都有重要的意義。 3.1飼料產品加工過程中溶解度對質量的影響 飼料產品中的可溶物質可分為強電解質(鹽、磷酸鹽、金屬鹽、膽堿)、弱電解質(氨基酸、有機酸、維生素、糖類、藥物等)、非電解質(藥物、維生素、石蠟、脂肪等)。這些物質發生溶解的同時,必然會引發許多化學反應,而成為配伍禁忌。促進溶解主要是飼料產品中的水分、加工過程水分增加和溫度提高,其次是脂肪等脂溶性物質和表面活性物質的作用。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物料表面的溶劑化效應是發生表面化學反應基礎。通過各種物理隔離手段和物理化學保護技術可以減少和避免由于溶解造成的反應損失。另一方面,則要提高如抗氧化劑、防霉劑的溶解度而發揮作用。 3.2生理環境下的溶解和分配系數 某些飼料成分能否在動物消化道有效的溶出、吸收程度反應該產品的質量。尤其是添加劑類產品要保證在生理環境下的協同作用、同步效應。而控制溶出(控釋和緩釋和增溶)也是提高其利用率的主要手段。對于許多藥物性添加劑應考慮其在消化道中溶出程度與效果的影響。如在胃酸能破壞的藥物,應考慮控釋(腸溶)。而需在腸溶的并且可入血吸收的藥物應采用各種增溶手段(如固體分散)保證其發揮藥效。 4. 乳化 飼料中添加的脂肪、脂肪酸鹽、脂溶性藥物、維生素等,須經乳化作用,才能被吸收利用。在飼料產品加工時則應考慮上述脂溶性物質的含量、HLB值和參與乳化的表面活性劑的組成和作用。脂溶性維生素(如VA)制劑中一般都加有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劑,不會因乳化不好而影響效果。天然非精煉的脂肪中的磷脂類是表面活性劑,其是脂肪吸收的重要輔助因子。但磷脂類極易氧化酸敗,在精煉油時多被除去。值得注意的是,半精煉的磷脂應用在飼料中,從作用上講,不會影響生理表面活性劑(膽汁、胰液、小腸液)的作用,但通常其過氧化值很高(>0.4%)會引起脂肪的氧化(自由基反應)。故在應用此類產品時,應考慮過氧化值是否合格,并酌情增加抗氧化劑用量。 脂肪酸鹽的制備和應用也有一些類似問題,脂肪酸鹽中如是鈉鉀鹽是陰離子水包油(O/W)型表面活性劑,而鈣鎂型則是(W/O)油包水型。在生理條件下大多數乳化都是(O/W)水包油型乳化,如此脂肪酸鹽將產生負面效應。脂肪酸鹽是固體形態,便于添加,而且貯存和制備過程受熱與金屬離子影響,會發生嚴重的氧化。應用時應考慮其營養作用和對產品質量的影響。 5. 粉末的表面化學作用 在飼料添加劑產品中,粉末性的載體如沸石粉、石粉(碳酸鈣)、膨潤土、谷殼粉、白炭黑等起著吸附分散的作用。由于這些載體的含量占全價配合飼料中所占比例小,容易被忽視。碳酸鹽載體與酸作用,即發生永久性化學吸附,導致酸無效。膨潤土類硅酸鹽對陰離子的選擇性吸附,導致許多添加劑的效果降低;硅膠類載體對弱堿性成分的強烈吸附;活性炭類對芳香族成分的選擇性吸附影響其在消化道的溶出和釋放。 事實上,容易忽視的還是載體的表面化學催化作用。催化作用主要是催化分解類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例如沸石類硅酸鹽可以催化酯的分解,可以催化碘離子氧化成碘。淀粉類載體催化亞硒酸鹽的還原。硅酸鋁鹽對類胡蘿卜素(色素)的催化分解。現代的催化化學理論已經能解釋其催化機理,故此在添加劑產品的生產過程應避免載體的催化和半永久性吸附,通過對添加劑品種和載體的選擇及工藝處理來實現合理的物理分散和物理化學吸附分散。 6. 溫度、濕度和水分活度 溫度、濕度和水分活度是影響飼料產品的主要因素,通過認為溫度每升高10℃ ,反應速度也可提高幾十倍,在有催化因素存在下,反應速度還要加快。由于飼料體系本身是存在著不合理的配伍和組合,溫度與濕度的作用會更加突出。實驗證明,在30℃ 與濕度恒定(物料水分≥7%,30℃時飽和蒸氣壓)條件下,4%預混料中的維生素(VB1和VA)在一個月內可破壞60%以上。水分是發生化學反應的媒介基礎。飼料產品中水分通常是各組分“干燥失重”的平均值,而不是水分活度,這不能完全反應飼料產品中水分的實際含量與水份的實際影響。CaHPO4·2H2O約含結晶水21%,在4%預混料中,可提供6~7%的含水量,但在干燥失重中并不反應出來。這部分水分一般不能釋出,但是與磷酸二氫鹽、酸、有機酸鹽等共存的混合體系中,化學反應的發生使這些結晶水和反應生成水活躍,表現為物料的流散性變差、潮解、結團。含全結晶水的添加劑如有機酸、糖精鈉,粉碎時顆粒表面的能量增加,分子表面的“水橋”作用,使粉碎的顆粒更易結合成大的顆粒,而發生結團。這些結團影響了分散性,同時物料顆粒表面水分的增加,促進了各種不利于其穩定性的化學反應。所以在常溫下,盡可能減少飼料產品中水分的活度,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 三、原料組分混合的配伍和工藝設計 設計飼料產品的工藝時,最重要的是確定物料間配伍的合理性,其次才是分散性和均勻度。飼料是眾多物料不合理配伍共存的復雜體系,預混料常因物料間的不合理配伍而發生質量問題,濃縮料或全價料卻常因添加劑分散不均勻而發生質量質量。為此,筆者認為在工藝設計中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 氧化劑和還原劑共處一個體系時 創造混合體系中的還原狀態,主要是考慮氧化劑和催化氧化劑的選擇與配伍、體系水分的控制。典型的有:(1)碘源的選擇:選擇氧化價高、溶解度低的碘酸鈣,且不能與碘化鉀(如加碘鹽)共存;(2)亞硒酸鈉為硒源時,采用吸附型載體(如硅膠),并進行適當保護處理,防止其還原為零價硒,在成本允許情況下可考慮有機硒源。(3)無機鹽中的金屬離子均有催化氧化性,可與氨基酸類產品配伍混合,利用其螯合掩蔽作用,減少其催化性;避免使用高銅和高鋅,或選擇氨基酸螯合物以減少維生素和油脂的催化氧化。 2 各種維生素混合中的注意事項 2.1 VB1不能與VB2、VC和VK3共同配伍混合成一個預混組份。VB1既易氧化,又易還原,不能與VB2(氧化劑)和VC(還原劑)共混。VK3是亞硫酸鹽加成物,亞硫酸鹽能使VB2分解。 2.2 非微囊化的VD3容易發生氧化失效。 2.3 VE(吸附型)多為乙酸酯,并無抗氧化性。可不考慮混合對象和次序。 2.4 VA一般是微囊產品而又不怕堿性,又因微囊中加有抗氧化劑,但不宜顆粒太大(>40目)。否則機械破壞性增加,微囊破碎導致氧化失效。 2.5 VB2與煙酰胺混合可增加其溶解度。如果是核黃素-5`-磷酸鈉形式提供時,要注意設法與鈣離子及過渡元素離子隔離,防止成為不溶物。 2.6 葉酸怕酸、容易分解,不能與VB2、VB1、VC、煙酸及有機酸預混合。 2.7 VB12應采用化學吸附型預混劑,不能與VB1 和煙酰胺混合共處,否則易被破壞。 維生素預混料制備的原則是:易發生反應的維生素進行包被保護、選擇滅活的有機載體、易氧化的維生素先與抗氧化劑預混。 3 非營養性添加劑的添加工藝 非營養性添加劑能改善飼料品質、提高適口性、調節動物消化生理和預防疾病的發生。但添加方式不當,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3.1 酸化劑 無論是硅膠吸附型或粉碎分散型酸化劑都忌直接與堿性物質混合,應加以隔離保護后再預混或在混合后期投料。 3.2 甜味劑 甜味劑的效果取決于其在飼料中的分散性,故不應直接添加糖精鈉或甜蜜素原料。選擇超細粉碎并用保護劑和分散劑處理的產品,使用時不應與親水性原料(如糖類,乳清粉,膽堿等)預混合,也不應與酸化劑預混合。因在加熱時,酸性條件促進糖精鈉分解。 3.3 抗氧化劑應與需抗氧化保護的組分先預混。 3.4 防霉劑宜在混合后期,各組分基本均勻時投入。 3.5 調味劑(香料)應在預混后期加入或先與高蛋白質類的原料預混,力求達到分配均勻,又不發生化學反應和半永久性吸附,更好地發揮其抗氧化、抗菌和生理調控作用。忌與無機載體如沸石、石粉先預混。 3.6 藥物、益生素、酶制劑 使用這類添加劑時,應考慮藥物的穩定性、益生素中微生物的活菌數及耐熱、耐藥性、酶制劑的耐熱性。藥物添加劑不能與益生素、金屬微量元素等共同預混。藥物添加劑應按藥物制劑的要求制備,而不是簡單的原料加載體混合物。這樣的載體除了稀釋也無保證藥效的作用。益生素宜與蛋白性原料預混,或在有脂肪的混合物的混合后期加入,避免直接接觸抗生素、有機酸與防霉劑。酶制劑應按酶的種類和酶活力區別對待,只要不與有機酸或無機酸類、香料類、藥物直接預混,就不易引起質量下降。含有淀粉酶的酶制劑,應預先對酶制劑進行隔離性保護,避免與淀粉類原料直接接觸。而蛋白酶類、非淀粉多糖酶類、纖維素酶類除不與酸類、藥物類及香料科直接接觸混合外,可不考慮混合配伍和順序。 3.7 變質反應速度和保質期 飼料工業產品的保質期因產品而異,配合飼料、濃縮料的保質期短,而預混料和添加劑產品的保質期長。當一個產品保質期參數小于2時,這個產品就難以保證質量了。如添加劑預混料,表面干燥、流暢,但內部已經發生的質量變化,飼料產品的變質往往是從原材料生產開始。促進變質反應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含量、脂質、氧化、金屬微量元素催化。質量控制應控制上述因素的發生。水與脂質既是溶劑,又是水解和氧化的基礎物質,微量金屬元素是水解和氧化反應的催化劑。控制水分除控制原料水分含量,主要是降低水分活度,故應減少化學反應及反應所需的水。控制脂質氧化,應延長自由基反應的潛伏期,故應合理利用各種抗氧化的因素,增加產品的酸度;控制微量金屬元素的催化作用,應采取螯合掩蔽和抗氧化作用相結合。 3.8 多功能添加劑的運用 再加工的提法是指如何用添加劑來組合制備添加劑。一個飼料產品的配方已經科學化了,但添加劑部分的組合效應尚不能達到設計者的要求。這就需要合理地利用資源減少負面效應,增加組合效應。例如: a. 必需氨基酸與金屬微量元素螯合 為動物機體提供高效的微營養素,減少微量元素的氧化與催化氧化作用,同時也減少小腸微生物對必需氨基酸的分解代謝(最近,學術界已意識到小腸微生物對氨基酸的分解作用對精確測定氨基酸利用率的影響)。 b. 合理使用酸化劑 可促進動物消化吸收和保健作用,同時可增強配合飼料自身的質量穩定性(抗氧化、防霉)。 C. 合理使用調味料 可保持飼料加工貯存后產品的適口性,同時提高抗氧化劑、防霉劑、藥物的協同作用。 4 工藝設計的動物生理要求。 飼料產品既是一個化工產品也是動物產品,作為食品應滿足動物的生理需求,主要是采食和消化吸收的生理需求。 4.1 與采食相關的生理要求 許多動物如魚類除對飼料的粒度大小有要求外還對飼料的物理性有選擇,如硬度、形狀、沉浮性。也對其感官刺激有要求。所以除配方要求的營養性外還要精良做到動物主動采食、提高采食速度和采食量。許多有誘食作用的添加劑的使用在滿足了動物的表現需求的同時,也達到了調節動物條件反射的目的。所以在工藝中盡量保持飼料產品的“色香味”。保持適當的淀粉糊化程度,即可崩解,又有利于淀粉的利用,又保持外觀的完整性。要考慮加工條件和飼料復水后和混合后的采食效果。 4.2 與消化吸收相關的生理要求。 盡量使飼料中的成分采食后不使動物產生飽脹感,同時應促進胃分泌和蠕動,促進食物排入腸道。這就需要調節飼料原料粉碎粒度和加工后規格。為保證飼料中某些成分的作用的發揮,如營養吸收、防病藥物,應考慮藥物在胃腸道中是否被分解,是否需要在單位時間內吸收入血,發揮全身性作用等等。 5 結語 飼料工業產品應和食品工業、醫藥工業一樣得到全面發展。從重視產品質量出發,開展對其工藝技術的研究和改進,按ISO9000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的質量評價體系,確保產品質量達到配方設計與工藝設計的要求。只有依靠產品質量,才能使終端客戶的事業得到發展,才能走出低價低質競爭的怪圈,進入良性循環,把我國的飼料工業辦好。(選自互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