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產養殖業是我國農業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是富裕漁民、改善農村生活的重要基礎。我國的水產養殖量占水產品總量的70% 左右,占全球水產養殖量的60% 左右,是全球第一大水產養殖國家,為我國人民餐桌提供了豐富的優質蛋白源,也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來源之一。據海關統計,2016年我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827.91萬噸,從占大農業的比例看,水產品貿易額占農產品貿易額的16.3% ,水產品出口額穩居大農業首位,占28.4%。 隨著我國現代漁業建設步伐的加快,漁業轉型升級時間緊、任務重,對水產養殖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綠色優質水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養殖業的高速發展對水產飼料的依賴性也日益增強,“水產飼料安全亦即水產品安全”這一理念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共識,可以說水產飼料是水產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物質保障。本文歸納總結了我國水產飼料產業發展現狀與取得成效,存在問題,并提出加強水產飼料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發展現狀 我國從1990年開始,水產養殖產量穩居世界第一,養殖產量的上升推動了水產飼料工業的發展,我國已成為水產飼料生產和應用研究大國。隨著人工配合飼料在水產養殖業中的推廣應用,縮短了養殖周期,提高養殖單產水平和養殖效益,促進了鰻鱺、對蝦等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外向型產業的形成,水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我國水產飼料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85-1994年,水產飼料需求市場不大,而產能也很小,供小于求,屬于賣方市場,飼料商品到處走俏;第二階段1995-2004年,需求市場在擴大,產能也增長,實現供求平衡,屬于買賣均衡市場;第三階段2005年至今,需求市場繼續擴大,但是產能增長更快,供大于求,屬于買方市場,必須借用服務價值的創造,才能推銷產品,強勢品牌占據競爭優勢,水產飼料生產越來越趨于集中化、規模化,質量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產量快速增加。我國的水產配合飼料從1980年的基本空白,快速發展成為產量世界第一的水產配合飼料生產大國。1991年,水產配合飼料產量僅為75萬噸,到2005年為984萬噸,2010年達1600萬噸,到2012年水產配合飼料產量突破1800萬噸。相應的,水產飼料在全國飼料加工業配合飼料總產量的比例從1991年的3%提升為1997年的8%。從2005年至今,水產飼料在全國飼料加工業配合飼料總產量的比例基本穩定在10%左右。這其中,淡水魚配合飼料占了絕大部分,以鯉魚、草魚、鯽魚、團頭魴配合飼料為主,對蝦、河蟹、日本鰻鱺、甲魚等品種的配合飼料量較少,海水魚養殖以投喂鮮雜魚為主,因而配合飼料用量極少。 二是品種不斷豐富。水產飼料的數量、品種、質量,必須滿足水產養殖業發展之需。隨著我國水產飼料產量的迅速增加,飼料產品的品種也大大增加。從水產飼料的品種上看,顆粒飼料占較大的比例,約為水產飼料總產銷量的75%;膨化料約占普通淡水魚料的10% ,其中的70%集中于蝦、鰻鱺等高檔名特優品種的養殖,濃縮料和預混料的生產也得到較大的發展。同時,已根據養殖水生動物的不同品種、不同生長階段以及不同地域的原料情況,研制出一系列理想的濃縮料配方,初步達到科技含量高、覆蓋范圍廣、商品成本低的特點,并將產品售后服務提升了水平,形成了全鏈條產業鏈。 三是生產趨于集中。近年來,水產飼料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大規模集團企業成了市場主角。通威、海大、恒興、粵海等國內大型水產飼料生產企業的產能不斷擴增,銷售量持續增長。目前,通威股份、海大集團兩家水產飼料企業的產量合計約占全國產量比重的20%以上,并且發展勢頭還在逐步擴大。隨著飼料加工業總體規模的增長和行業集中程度的提高,大型企業追求規模效益和提高以技術為核心綜合競爭實力的趨勢明顯,部分規模小、設備差、技術和管理落后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將在競爭中被淘汰。 四是產業協調發展。相對于畜禽飼料企業,水產養殖是一個更為復雜的過程,水產飼料企業必須有更高的技術支持、更加專業化,才能應對水產養殖品種的多樣性、不同區域養殖模式的多樣性、水體環境的復雜多樣性等情況。目前,我國水產飼料在原料、加工、機械、添加劑以及研究開發條件、測驗手段、質量監測、科研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得到相應發展,具備了進一步研究開發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一些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還是外商投資企業都得到發展,名牌水產飼料受到養殖者的青睞,勢頭發展良好。 二、機遇與挑戰 (一)面臨機遇 一是我國居民水產品消費水平穩步提升。由于中國水產品出口量占總產量的比重很小,因此中國的水產養殖總量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在于國內居民的水產品消費量。從理論上看,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生活不斷改善,對水產品的需求量也呈現出較為穩定的逐年增長態勢。但是從2007年開始,中國人工水產品養殖總量就開始出現階段性過剩,這反映出中國居民的水產品消費量出現階段性穩定,進入一個平臺期。預計今后一段時間,中國的水產養殖產量將趨于穩定,除去自然災害等硬性項因素外,將不會有太大的波動,水產飼料的需求也趨于穩定。 二是國家對水產品質量安全更加重視。2013年1 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食安委第五次全體會議上強調“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餐桌上的經濟。強化市場監管,食品應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新一屆領導對食品安全,特別是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高度重視。因此,水產品質量安全將得到更加重視,政府將下大力氣整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確保社會和諧、健康發展。水產飼料作為重要的漁業投入品,其質量安全水平將得到更多的關注,保障其質量安全就是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 三是全球化已全面滲透了整個行業。由于受到資源限制,我國水產飼料生產的重要原料,包括豆粕、魚粉、玉米將更多依賴進口,而終端產品也將逐步打入國際市場。一方面,跨國企業將會真正全面進入中國農業,從糧食、種子、飼料、飼養、肉制品各個方面沖擊中國企業,在它們面前,我們將顯得非常脆弱。另一方面,本土優勢企業也會在今后幾年中全面提升競爭能力,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因此,提升水產飼料企業的生產水平、質量水平已經刻不容緩。 (二)存在挑戰 一是水產飼料違法添加禁用藥物屢禁不止。2001年7月農業部頒布了《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規定了57種飼料藥物添加劑的適用動物、用法與用量、貯存期、注意事項和配伍禁忌等。飼料藥物是伴隨著養殖業和飼料工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是通過飼料和飲水等方式對養殖動物使用的物質,包括用于防治疾病、促進生長、提高飼料效率的化學藥品、中草藥、微生態制劑、酶制劑等。但一些飼料加工企業或養殖者在飼料中往往超量添加或不遵守休藥期、不遵守配伍禁忌等規定,或將不同品牌的飼料產品混合使用,造成抗生素重復用藥,超量使用,不僅加大了飼料成本,而且使水產致病菌的耐藥性增強。我國有些省份開展水產飼料檢測工作以來,時有檢出喹乙醇、三聚氰胺、孔雀石綠等藥物,違規添加違禁藥物和非法添加劑現象一直存在,質量安全一直存在隱患,因此,必須加強水產飼料的監管。 二是水產飼料生產行業處于無序競爭狀態。目前,像通威股份、海大集團、新希望集團、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等水產飼料龍頭企業還較少,大部分水產飼料生產和加工企業規模小、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加之飼料行業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不健全,飼料市場總體上還處于無序狀態,質量良莠不齊。2014年,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組織全國10余個省份開展了水產飼料隱患排查工作,對于抽檢的飼料樣品,發現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飼料存在成分不實問題,經檢測部分飼料廠家所標識的飼料成分與飼料實際成分有出入,不能真實反映飼料真實成分,容易對養殖戶造成誤導。二是飼料添加劑標識不清,或者標識成分不真實,甚至存在違禁添加劑,導致養殖企業使用后出現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三是飼料添加劑存在“三無”產品,個別養殖戶使用的水產飼料是“三無”產品,無生產廠家、生產批號等重要信息,質量無法保障。 三是行業和質量標準體系需進一步完善。近年來, 我國政府對水產飼料行業安全問題非常重視,飼料質量和安全狀況有了較大改善,已初步建立了水產飼料標準體系表,包括基礎規范、安全限量、監測與評價、飼料產品四大模塊,水產標準接近500項,其中以檢測方法、飼料原料標準和飼料添加劑標準居多。但仍存在一定問題,包括產品質量和行業標準體系不健全,缺少通用性強、權威性高的飼料添加劑和違禁藥物的檢測方法,有不少領域存在空白。如目前我國制定的多個常見水產養殖動物的營養標準,由于對所用原料的營養價值、動物的營養需求量、加工工藝對飼料質量的影響、飼料中營養素與免疫力、營養與基因表達及調控等缺乏完整和精確的數據,致使部分標準仍然缺乏通用性,水產飼料的質量和穩定性沒有充分技術保證,這是部分養殖戶不接受或拒絕使用水產飼料投喂養魚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我國在飼料原料市場缺乏話語權。中國是世界飼料生產大國,然而我們并沒有飼料原料市場價格的話語權,這是一個與產業地位嚴重不相稱的嚴峻現實。我國是飼料原料的主要使用者,但是并沒有“終端決定市場價格”的影響能力,這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原料受制于人。如何增加中國在飼料原料市場價格定價體系中的話語權,將是影響我國水產飼料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我們現在有許多大型飼料企業和上市的飼料公司,基礎條件好,資金充足,因此飼料產業發展的“功夫”不要僅僅局限在飼料產業自身,更要向飼料生產原料的產業領域、國際貿易領域、期貨領域發展,逐步爭取飼料原料市場價格話語權。 三、思考與對策 一是普及水產飼料質量安全知識和技術。強化國家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科研院所對水產飼料生產企業、經營單位、水產養殖者的技術指導和扶持作用,配合行業主管部門做好技術服務支撐。一是開展技術培訓,普及《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等法律法規、水產品質量安全知識。二是重點加強扶持漁業合作社、大型水產養殖企業,提升健康養殖水平,樹立樣板,統一采購經檢測質量合格的飼料等投入品,消除隱患。三是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絡、手機APP等媒體,廣泛宣傳《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與水產品質量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不斷增強水產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二是提升水產飼料質量安全監測能力。按照《農業技術推廣法》的第十一條規定:各級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屬于公共服務機構,履行的公益性職責包括“農業投入品使用的監測服務”,水產飼料屬于漁用投入品,因此,各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應依法履行好水產飼料使用的監測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水產品質量監測隊伍,提升自身能力,提升技術水平,協助行業主管部門做好漁用投入品的質量安全監管工作。 三是做好飼料生產全過程的質量監控。“放心水產品”是“管”出來的,更是“產”出來的,在大力加強監管工作的同時,水產飼料生產企業應大力推行GMP(良好操作規范)管理。這是2001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 )專門為水產漁用料起草了《水產飼料良好操作規范》(Good Aquaculture Fee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AFMP),它要求從飼料的生產環境、原料采集、加工、包裝、儲藏、運輸、銷售、使用全過程的有關建筑、設施、設備、人員、生產過程、質量管理都能符合良好的生產條件和衛生標準, 防止飼料變質或污染事故的發生, 確保飼料衛生安全和質量穩定。因此,水產飼料生產企業應從長遠利益考慮,以建立“百年老店”為目標,規范生產管理,以企業標準、養殖檔案、產品標簽、使用記錄等為重點,健全生產全程質量監控機制,確保產品安全。 四是建立飼料安全監督信息平臺。建立水產飼料質量安全監督信息平臺,結合日常監管、市場準入、質量檢測、案件查處、舉報受理等情況建立飼料安全信用管理數據庫,并建立水產飼料企業安全信用等級,對水產飼料生產、經營企業實行分類管理。通過數據庫實現質量安全監測及查處信息實時報送和快速傳遞。數據庫向公眾開放,便于接受企業、養殖戶和社會民眾的監督,及時更新企業在誠信方面的信息動態,完善水產飼料行業信用制度。 五是推動水產飼料品牌化建設。品牌是企業的軟實力,決定著企業的現實競爭力。目前我國水產飼料產業已進入品牌競爭階段,要切實提高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品牌化應與水產飼料生產許可、企業認證、質量認證等結合起來,依靠飼料品牌建設,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同時,行業主管部門對名牌的水產飼料企業,要積極引導他們建立大型水產飼料企業集團,使那些既浪費原料、產品質量又差的企業逐步淘汰出局,從而建立起商業性的集中生產與服務體系。 六是支持開展水產飼料基礎研究。從我國各地水產養殖生產實際看,多數名特優水產品的養殖依賴于天然動物性飼料,而高效、適宜于不同品種、不同生長階段、不同養殖模式的配合飼料太少,海淡水魚配合飼料研究基礎薄弱,系列配方技術、產業化工程與生產實際要求相差較遠,影響了名特優水產品養殖業的順利發展。因此要進一步加強水產飼料學科基礎建設,研制和開發經濟、優質、高效的水產配合飼料,為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去產能提供基礎數據支撐,推進漁業轉型升級。 來源:飼料機械與加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