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早上,當看到池塘里漂浮的二十多條死魚時,南海西樵的養殖戶老羅有點慌亂,給相熟的漁藥店打了電話后,就開始手忙腳亂地從池塘里撈死魚。仔細觀察撈上來的死魚,老羅發現,大多死魚的鰓部不完整,鰓絲缺失呈刷狀,有的死魚鰓上有污泥和輕微鰓霉。“爛鰓病,癥狀似乎比幾個月前更嚴重”,老羅心情很差,一直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早在幾天前,老羅就發現塘里的魚吃食不正常、游塘、偶爾浮頭。漁藥店技術員診斷,因當時天氣變化頻繁,病魚得了細菌性爛鰓病兼輕微鰓霉,而水質無異常,因此開了消毒劑、治水霉菌的中藥和抗應激類藥物全池潑灑。然而,在療程用藥的第三天,即3月30日,天氣突然由晴轉陰,傍晚時候,大量鰻魚和長吻磅出現游塘,死藻形成一層油膜蓋住部分池塘水面,盡管撒了增氧劑和排灌水,在4月1日早上,還是死了魚。 老羅養的是去年放苗的長吻磅和鰻魚,當時分別投放了1.6萬尾和3000尾,養到現在平均規格都在八九兩左右。這一次撈上來的死魚中有20多條鰻魚和5條長吻磅,按當時行情計算,損失金額約600元。而就在3個月前,老羅的魚就因為寄生蟲性爛鰓病,在短短的幾天內就死了1萬多條共9000多斤長吻磅,損失超過6萬元。盡管這一次死魚數量較少,但同樣是爛鰓病,這使得老羅不得不擔心,就怕一不小心全軍覆沒,那就血本無歸了。 實際上,這樣的局面并不是短期內造成的。 據老羅介紹,自去年長吻磅魚苗買回來后,就一直小病不斷。在下苗初期,就長了斜管蟲,為了盡快殺滅寄生蟲,老羅采取了見效最快的方法——全池潑灑福爾馬林。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斜管蟲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但魚的鰓部卻因此嚴重損傷。今年1月,又再一次爆發了更為嚴重的斜管蟲病,用福爾馬林治療后,魚的鰓部就一直處于損傷狀態,由于魚鰓的損傷一直沒治好,在3個月后就發生了細菌性爛鰓病。 爛鰓病是水產養殖的常見病,在水溫15℃以上開始發生和流行,發病時間南方在4-10月份,北方在5-9月,7-8月為發病高峰期。成都芳草藥業有限公司技術員覃超告訴記者,死魚是因為前期用藥不正確導致的,如果處理得當,可以避免損失。覃超表示,現在養殖戶治魚病都喜歡見效快,“最好早上下藥,傍晚就能看到效果”,卻很少理會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以殺寄生蟲為例,受養殖環境改變和耐藥性等因素影響,傳統的殺蟲方法已經不再快速有效,現在養殖戶更喜歡用福爾馬林溶液。然而,福爾馬林溶液具有強刺激性,特別是對魚鰓,用的濃度大、時間久,就會造成鰓部損傷。“傷口長期不愈,小病也就變成了大病。” 對此,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安興教授表示,爛鰓病發生時,最重要的是要搞好水環境,可以使用微生態制劑產品調節水質,減少應激因素,增加水體溶氧;另外,因發病魚體體質減弱、抵抗力降低,要注意病期的營養追加,以幫助盡快恢復。老羅的魚自從發病后鰓部就一直不完整,可能與后期飼料中的維生素C、多維、蛋白質等含量不足有關,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添加多糖類等抗應激添加劑。 廣州精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玉群與李安興持同樣觀點,他認為,鰓是一個容易修復的器官,只要營養充足,一般30天左右就可長好。同時配以用藥治療爛鰓,可以按每40公斤飼料拌魚病康和腸炎靈各一包,連續投喂4天;在投喂第二天使用菌毒百克全池潑灑消毒,用量150克/畝;另外由于魚鰓功能不全,要多開增氧機。
摘自:金農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