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型:養殖技術,時間:2006-11-15 10:07:51,出處:中國養殖技術網 ,作者:轉載 | | 跟畜禽動物養殖最大的不同,水產養殖主要依靠水環境生態系統生產產品,在這一點上,水產養殖與種植業很相似。除去良種、疫病防治在養殖業和種植業上共同需要之外,就生產對象來說,畜禽類全是恒溫動物,生活環境穩定,影響其生長的主要因素是適宜的飼料。種植業則依靠適宜的氣候、光照、充足的肥料供應。水產養殖業既依靠充足優良的飼料,也依靠良好的水環境,而且,良好的水環境是水產飼料充分發揮營養作用的前提,就是說,飼料做的再好,水不好也白搭!這個道理對水中攝食天然餌料的種類同樣適用。因此,可以說,水環境的好壞是水產養殖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水環境呢?如何才能保持水環境良好呢?弄清楚這個問題,對于水產養殖可以說是至關重要。對于良好水環境的標準,我國有一個強制性國家標準,這就是GB11607-89漁業水質標準。只要養殖水體各項指標均符合這個標準,就是好的水環境。其中對水體溶解氧的規定是:連續24小時中,16小時以上必須大于5毫克/升,其余任何時候不得低于3毫克/升,對于鮭科魚類棲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時候不得低于4毫克/升;對pH值的規定是:淡水pH值6.5~8.5,海水7.0~8.5;對生化需氧量(五天,20℃)的規定是:不超過5毫克/升,冰封期不超過3毫克/升。對絕大多數高密度養殖水體來說,達到這個要求是很困難的,主要原因就是水體內有機物含量太高。那么水體內的有機物是靠什么去掉的呢?沒有進行水產養殖的天然水體內的生態系統是怎么運轉的呢? 生產者(沉水植物和浮游植物)利用進入水體內的陽光把分解者(細菌和真菌)分解有機物產生怕無機鹽類等吸收利用。也就是說水體內的有機物是通過細菌和真菌來除去的。所以在高密度養殖水體中必須通過增加水體中有益的細菌和真菌(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微生物)來達到分解有機物的目的。 微生物包含浮游的微藻及細菌、真菌。浮游微藻的主要作用是進行光合作用、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提供水生動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氣,以及提高水體的溶氧量從而避免水體因缺氧而導致有害物質的滋生。細菌和真菌類在水體中的主要作用是分解水體中沉積物,保持水質的清爽。但如果在缺氧條件下,反而進行無氧分解,產生有害物質,從而影響水體中養殖物種。所以說必須先要有生產者產生氧氣,為水體中所有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氣,這樣就會避免出現無氧分解,使水體中的沉積物能夠充分完全的分解。 微生物最主要的作用是對水體水質的改善。它通過一系列物理和化學作用起到改善水質的作用。特別對于高密度養殖的水體,由于養殖密度大,養殖面積有限,所以水體的自凈能力非常有限,到了養殖的中后期,常常會因為水質的變壞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在高密度養殖水體中要定期加入有益微生物來改善水質,減少疾病的發生。如果有益微生物在水體中達到一定的數量,就會形成特定的種群,這樣在生存競爭中,有益微生物就會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這樣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體的質量,使水體保持一個很好的穩定狀態。這樣對水生動物也是非常有利的,使它們生活在穩定的水環境中,對它們的生長發育非常有利。 而微生物對水生動物的免疫功能也有很大的影響。微生物能夠提高水生動物機體抗病能力。如在"光合細菌作為對蝦育苗池的水質凈化劑和對蝦幼體的輔助餌料試驗"研究中,結果表明:試驗組對蝦幼體平均成活率為58%,而對照組平均僅為21%,提高了17%。另外,試驗組無論是病原體出現的種類、數量和危害程度都遠遠低于對照組,細菌性疾病也明顯減少。有這種作用的原因是:第一,可降低水中及水生動物內溶解有機物的含量,防止有害物質如氨和胺的產生或吸收利用水體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質,改善水體和體內環境。第二,微生物在動物消化道中起到提供營養、促進吸收、提高飼料轉化率的作用,在水體中能形成生物團,增加基礎餌料的數量,促進水生動物的生長。第三,形成優勢種群,與病原菌競爭生態環境,抑制有害菌的繁殖,維持機體微生態平衡。 綜上所述,有益微生物在水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對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上的應用做更深更細的研究,從而提高水產養殖技術,為我國的水產養殖業服務。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