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準制定背景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家禽產業發展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蛋雞和黃羽肉雞數量位居世界第一,白羽肉雞位居世界第二,但產業發展導致的問題也越來越嚴峻。一方面,對飼料資源的需求大大超過了國內的供應能力,需要大量進口國外飼料資源,包括玉米、大麥、高粱、大豆等,形成了我國養殖業發展對國際飼料資源市場的嚴重依賴。另一方面,養殖廢棄物排放成為環境污染中的主要來源。因而,我國家禽業發展必須走“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道路,才能有利于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宏偉目標。
近年來,飼料科技不斷進步,低蛋白日糧配制技術和低氮、低磷排放技術也越來越多的被認識和應用于實踐。因此,制定適合當前養殖需求的《蛋雞、肉雞配合飼料》團體標準對于飼料最大化利用、減少對國際大豆的依賴提供了技術了支撐。
標準編制原則
當今家禽生產性能越來越高,無論是產蛋性能,還是產肉性能,以及飼料利用效率均隨時代變化不斷提升,需要提供充足的營養才能保障遺傳潛力的發揮;同時,結合我國實施節能減排的國情,結合低蛋白日糧配制技術,植酸酶應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盡可能降低粗蛋白質和磷的水平。
主要技術內容的確定
3.1 飼養階段的劃分
3.1.1 蛋雞育雛階段的劃分
現代蛋雞不僅產蛋率高,而且產蛋周期長,要實現優越的生產性能,必須有良好的體成熟。目前,育種企業推薦實施早期營養方案,即出殼后2~3周的開口期營養,讓雛雞得到充分的發育有利于蛋雞產蛋后期性能的可持續。參考國際育種公司,海蘭、羅曼品種的通行做法,蛋雛雞(6周前,也有認為是8周前)的營養需要,見表1。
1.jpg (171.34 KB, 下載次數: 20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4-22 11:44 上傳
單獨劃分早期營養階段,即提高蛋雛雞0~2周或0~3周營養水平,滿足機體特殊階段的發育需求。因而,將育雛期劃分為0~2周和3~6周;同時,針對國內存在很多小型散養戶,依然采取0~6周一個階段,即將育雛期按兩個階段和不分階段分為0~2周、3~6周和0~6周。
3.1.2 關于肉雞飼養階段的劃分
目前研究認為,肉雞前7 d的生長速度決定肉雞的出欄體重,0~7 d增加1 g,出欄期增加5~7 g。因而,前期生長速度越快,出欄體重越大。為更好的促進前期的體重發育,結合前期采食量低,消化功能不完善,需要提供更高的營養標準。國際通行的做法是細分肉雞飼養階段,常常分為0~10、11~22(或24 d)、23~42 d和大于42 d(或23 d)~出欄(表2、表3)。
2.jpg (130.12 KB, 下載次數: 22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4-22 11:44 上傳
3.jpg (184.86 KB, 下載次數: 2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4-22 11:44 上傳
由于考慮國內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出欄前有一周的停藥期,將24日齡后又分為兩個階段。即使將來飼料中停止添加抗生素,結合生長后期肉雞蛋白質需求低,降低蛋白質水平更有利于減少N排放,適合分為4個階段。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將肉雞分為生長前期0~10日齡、11~21日齡、22~35日齡、大于35日齡。
3.2 關于營養指標的確定
3.2.1 粗蛋白質
無論是蛋雞還是肉雞,需要更高的日糧粗蛋白質來滿足生長速度越來越快的需求,發揮出生產性能越來越高的遺傳潛力。因而,現有蛋雞、肉雞品種推薦營養標準中,日糧粗蛋白質水平有不斷提高的趨勢,但是蛋白質的營養實際上是氨基酸的營養,即現在蛋雞和肉雞需要的可利用氨基酸水平越來越高了。同時,借鑒國際日糧配制技術,國內蛋白質飼料資源緊缺和商品氨基酸的供應不足,環保壓力,降低日糧蛋白質水平,提高有效氨基酸水平是一個趨勢。
蛋雞、肉雞配合飼料團體標準是在原國家標準GB/T 5916—2008 產蛋后備雞、產蛋雞和肉用仔雞配合飼料基礎上進行制定,由于GB/T 5916—2008標準已經提前考慮到低蛋白日糧的發展趨勢,將蛋白質水平已經控制在較低水平。因此,本標準重點新增階段重新制定參數外,蛋雞配合飼料粗蛋白質水平基本維持GB/T 5916—2008標準水平。為避免日糧蛋白質水平過高造成對豆粕等蛋白質原料的浪費,加劇氮排放,依據國內主要企業的標準及參考國際標準(表4)設立上限。該上限已經綜合考慮了夏季,尤其是南方高溫期長,蛋雞、肉雞采食量降低,需要提高粗蛋白質濃度避免影響生產性能。賴氨酸和蛋氨酸除個別階段進行增加外,基本維持原有標準水平。
4.jpg (171.61 KB, 下載次數: 2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4-22 11:44 上傳
3.2.2 蘇氨酸水平
蘇氨酸作為家禽的第三限制性氨基酸,在家禽營養中舉足輕重。近年來,隨著商品蘇氨酸添加劑制造技術的進展,飼料中添加蘇氨酸已非常普遍。在本標準制訂中增加蘇氨酸營養參數,其數值基本依據賴氨酸的65%進行設定(表5)。
5.jpg (148.62 KB, 下載次數: 20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4-22 11:44 上傳
3.2.3 鈣水平
由于植酸酶效果好,價格低,植酸酶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和成熟。添加植酸酶實現植酸磷的利用,減少了P排放;但是,植酸酶的活性受日糧鈣水平影響,降低日糧鈣水平利于充分發揮植酸酶功能。因而,對日糧中鈣的水平設上限,約降低0.2%。由于目前蛋雞產蛋期普遍延長,但后期蛋雞對鈣的利用率降低,蛋殼品質下降常常成為影響蛋雞生產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對產蛋后期階段日糧鈣水平適當調高(表6)。
6.jpg (174.23 KB, 下載次數: 20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4-22 11:44 上傳
3.2.4 磷水平
磷是造成環境富營養化,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成因之一。減少磷的添加,提高飼料中磷的利用效率對于環境保護具有重要作用。原標準已規定蛋雞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降低總磷0.10%,肉雞料可以降低0.08%。而近年來生產實踐表明,植酸酶制造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添加植酸酶已成為常規做法;很多研究和應用技術表明,植酸酶釋放有效磷的數量大幅提升。該數值已經綜合考慮了蛋雞、肉雞生產性能的提高導致有效磷需要量的提升。根據蛋雞、肉雞日糧中使用植酸酶可以提高有效磷0.12%以上,修訂本標準的有效磷營養參數(表7)。
7.jpg (175.87 KB, 下載次數: 20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4-22 11:44 上傳
3.3 關于黃羽肉雞營養參數的確定
黃羽肉雞是我國的地方品種雞和含有這些地方品種雞血緣的培育品系、配套系,品種資源豐富。目前我國黃羽肉雞每年出欄約40億只,占肉雞總出欄量的近一半,所需飼料量達2 000萬噸以上。
黃羽肉雞遺傳背景復雜,生長性能差異大,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根據在市場上占有率較高的、國家審定的107個地方品種和審定的44個配套系數據進行大數據聚類分析,雞生產性能、出欄日齡和階段劃分均存在明顯差異。根據不同類型黃羽肉雞生長發育規律曲線模擬得到,快速型黃羽肉雞飼養全程分為三階段,1~21、22~42日齡和≥43日齡。中速型黃羽肉雞飼養全程也分為三階段,但日齡分界不同,1~30、31~60(31~50)日齡和≥61(51)日齡。慢速型黃羽肉雞飼養全程分為四階段,1~30、31~60、61~90日齡和≥91日齡。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黃羽肉雞營養與飼料研究組根據多年研究結果,并參考黃羽肉雞養殖典型企業廣東溫氏集團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智威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西金陵農牧集團公司等,以及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中養殖黃羽肉雞的全部12個綜合試驗站示范企業的實際生產數據在建立能量營養需要模型基礎上,起草制訂了《黃羽肉雞營養需要》標準(表8)。蛋雞、肉雞配合飼料中黃羽肉雞配合飼料參數即參考黃羽肉雞營養標準進行制定。
實際效果驗證
4.1 白羽肉雞配合飼料對比狀況
收集國內某集團公司白羽肉雞配合飼料,對比情況見表8。
8.jpg (201.5 KB, 下載次數: 20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4-22 11:44 上傳
第一階段飼料中粗蛋白質檢測數據368個,標準上限以上為0個,下限以下為37個;鈣檢測數據270個,標準上限以上為0個,下限以下為0個;總磷檢測數據269個,標準上限以上為0個,下限以下為0個。白羽肉雞第一階段基本滿足本團體標準。
收集了第二階段飼料中粗蛋白質檢測數據1 340個,標準上限以上為74個(5.5%),下限以下為41個(3.1%);鈣檢測數據1 140個,標準上限以上為0個,下限以下為27個;總磷檢測數據1 131個,標準上限以上為17個,下限以下為0個。即存在部分產品粗蛋白質超標問題。
收集了第三階段飼料中粗蛋白質檢測數據2 070個,標準上限以上為7個,下限以下為12個;鈣檢測數據1 710個,標準上限以上為3個,下限以下為396個(23.1%);總磷檢測數據1 684個,標準上限以上為14個,下限以下為1個。即粗蛋白質、磷基本符合本團標要求。
收集了第四階段飼料中粗蛋白質檢測數據509個,標準上限以上為309個(60.7%),下限以下為25個;鈣檢測數據339個,標準上限以上為0個,下限以下為35個;總磷檢測數據341個,標準上限以上為4個,下限以下為0個。即需要采用低蛋白日糧配制技術來降低日糧粗蛋白質水平。
4.2 黃羽肉雞配合飼料產品對比狀況
根據《黃羽肉雞營養需要》標準,養殖企業、養殖戶和飼料生產者可以配制適用于不同類型和不同飼養階段的黃羽肉雞飼料(見表9)。
9.jpg (167.91 KB, 下載次數: 19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4-22 11:44 上傳
除部分階段產品蛋白質上限超標外,其他指標均合格
關于蛋雞、肉雞配合飼料的其他說明
5.1 水分
由于水分是引起霉變的重要因素,水分的控制對于保證飼料產品質量至關重要。國家標準GB/T 5916—1993中規定南方低于12.5%,北方低于14.0%。由于南方、北方沒有標準的界限,實際中可操作性差。因而,在GB/T 5916—2004,以及隨后的GB/T 5916—2008中都統一不高于14.0%,至于不同地區對水分有不同的要求,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在企業標準中進行不同的限定。
5.2 混合均勻度
在GB/T 5916—2004和GB/T 5916—2008,以及本團標征求意見時,均有專家提出飼料變異系數應修改為小于等于7%。實際上,變異系數7%是指混合機的變異系數,并不是指飼料的變異系數,同一混合機,生產不同的飼料變異系數不同,引起飼料變異系數與機器、攪拌時間、飼料質地、粉碎粒度均有關。對于產蛋雞,需要有大小不同的谷物、石粒顆粒,變異系數難以達到與肉雞配合飼料一致的粒度。
5.3 氯化鈉
在標準修訂過程中,有人提出沿海或鹽堿地地區水中含鹽量較高,如果飼料中添加過多的食鹽則容易導致飲水過多,造成腹瀉現象,應該降低飼料中氯化鈉的數值。由于配合飼料中的氯化鈉是以檢測飼料中氯離子含量后折算的結果,即飼料中賴氨酸鹽酸鹽、氯化膽堿等含有的氯離子均會折算成氯化鈉。因而,飼料中氯化鈉含量與實際氯化鈉的添加量是兩回事。對于水中含鹽量高的地區,可以降低飼料中氯化鈉的添加量,但同時要考慮補充鈉離子的添加。
小結
標準的編制是建立在大量研究的技術上得出的參數。因而,加強對相關指標的研究才有利于制定標準。同時,配合飼料作為產品與營養需求是不同,營養需求只滿足遺傳潛力的發揮,產品還需要結合市場,是經濟效益的產物。產品質量好壞,需要通過檢測手段評判。因而,產品標準是技術、市場、質量檢測的統一。
來源:國際畜牧網-飼料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