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非瘟條件下規模化豬場精準營養與管理》 萬海峰博士 廣西商大科技
非瘟條件下豬場生產方式的變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仔豬斷臍、剪牙、斷尾、不寄養、閹割 擠奶、助產、消炎、稱重 | | | | | | | |
非瘟條件下規模助產生產新問題: 1.外三元后備母豬比例較高,達到40%。2.母豬胎齡結構兩極分化嚴重:初產母豬達43%,大于5胎的母豬占25%。3.母豬空懷比例增加:非瘟前為9.9%,非瘟后為21%。4.母豬分娩死胎數增加:非瘟前為0.73,非瘟后為2.26。5.生長豬生長速度下降、上市體重變異大:非瘟后平均出欄日齡208d,出欄重119kg。
三元雜與二元雜母豬生產性能差異:三元雜發情不明顯,總產仔數要低1-2頭,生產性能低,甚至表現遺傳缺陷。因此,培育上需要控制其生長速度,減少性成熟與體成熟不同步性,同時過渡生長會引起肢蹄疾病增加。
外三元后備母豬營養與飼養應對措施:能量水平3150-3200kcal/kgDE,能量來源為淀粉、豆油、可溶性纖維,纖維水平控制在12-13%,強化維生素E\C\A,體重達到70kg就要開始限飼。
非瘟條件下降低母豬死胎率營養及管理應對措施:1.纖維水平:妊娠全期使用妊娠料+產前7-14天額外補充適量纖維攝入(300g/d)。2.功能性養分:強化使用L-肉堿,強化維生素E\C添加量。3.能量:產前可考慮額外使用6-10%淀粉。4.母豬分娩背膘/體況:分娩背膘16-20mm較適宜,非瘟下因不能測背膘,體況評分不能高于4分。5.母豬上產床時間:提前3-5天調整為10-15天,利用產房隔斷優勢,降低非瘟風險。6.產前飼喂方法:產前不減料,產前1天飼喂次數由之前2餐增加到4餐。
非瘟條件下降低母豬空懷率應對措施:1、斷奶后不發情:①正常斷奶且批次注射PG600處理一次的不發情母豬,留待下次繼續批次加藥,如仍不發情建議淘汰。②注意膘情控制,投料2-2.5kg/d為宜。③加藥結束至發情期間實行饑餓和攻料刺激。2、豬場主動不配:①主動淘汰體況差豬只,根據計劃批次配種。②主動不配錯過情期原則不超過3個,否則只能淘汰。③根據肥瘦進行排列或小欄飼養,投料2.2-2.6kg/d為宜。3、配種后返情:①集中在觀察欄,與不發情豬一起參與批次加藥。②如返情時剛好遇上批次配種可立即進行復配。4、配種后流產:無論豬場陽性和陰性生產,出現流產即淘汰或處死。
總結:1、非瘟條件下規模豬場生產方式由高效生產轉向安全生產,生物安全不斷完善和升級。2、非瘟下豬場生產方式變化導致一些新問題發生,包括外三元后備母豬比例增加,母豬胎次結構兩極分化嚴重;母豬繁殖障礙問題突出,生長豬生長速度下降、育肥期進一步延遲等。3、外三元后備母豬培育,需控制適宜的生長速度,提前進入后備期培育。4、母豬胎次結構兩極分化嚴重問題需根據胎次實行精細化營養。5、母豬繁殖障礙問題可通過纖維等營養調節和批次配種等生產管理措施針對性降低。6、生長豬生長性能降低可通過改善環境、去產能化、營養調節實現提高。7、非瘟條件下需要持續關注料型變化、飼料原料高溫消毒、飲水質量、料槽設計、防交叉路線規劃對豬場生產的影響。​
原創: DDC 大帝漢克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