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以引起2周齡以下仔豬嘔吐、嚴重腹瀉、脫水和高死亡率(通常100%)為主要特征。雖然其他的豬也易感,但5周齡以上的豬很少死亡。本病于1945年首次在美國報道,現呈世界分布,是危害養豬業較嚴重的一種傳染病。
| 豬傳染性胃腸炎-胃腸弛緩腸壁菲薄 |
| 【病原】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屬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單股RNA,呈球形、橢圓形和多邊形,直徑約為80~120納米。本病毒目前只發現一個血清型,3種抗原。病毒存在于病豬的各器官、體液和排泄物中,但以病豬的空腸、十二指腸組織、腸系膜淋巴結含毒量最高。在病的早期,呼吸系統組織和腎的含毒量也相當高。病毒不耐熱,4℃以上很不穩定,56℃加熱45分鐘、65℃加熱10分鐘死亡。相反,4℃以下病毒可以長時間保持感染性。對光線敏感,在陽光下暴曬6小時即被滅活。紫外線能使病毒迅速滅活,但放在陰暗處歷時7天仍保持其感染力。腸道內的病毒在-20℃可保存6個月。病毒在pH 4~8穩定,pH 2.5時則被滅活。病毒對乙醚、氯仿敏感,所有對囊膜病毒有效的消毒劑對其均有效。用0.5%石炭酸在37℃處理30分鐘可殺死病毒。
【流行病學】所有的豬均有易感性,但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最嚴重,而斷奶豬、育肥豬和成年豬的癥狀較輕,大多能自然康復。傳播的主要途徑是食入被污染的飼料,經消化道傳染,也可以通過空氣經呼吸道傳染。本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12月至次年的4月為發病高峰,夏季很少發病,這可能是由于冬季氣候寒冷病毒易于存活和擴散。本病流行的特點是:新疫區幾乎所有的豬都發病,10日齡以內的豬死亡率很高,幾乎達100%,但斷乳豬、育肥豬和成年豬病后取良性經過。在老疫區由于母豬大都具有抗體,所以哺乳仔豬10日齡以內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低,甚至不會發病,而仔豬斷奶后切斷了補充抗體的來源,卻重新成為易感豬。
【臨床癥狀】潛伏期很短,約為15~18小時,有的可延長2~3天。傳播迅速,數日內可蔓延整個豬場。仔豬的典型癥狀是短暫的嘔吐和水樣腹瀉,糞便呈黃色、綠色或白色,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氣味惡臭。病豬極度口渴,嚴重脫水,體重迅速減輕,日齡越小,病程越短,發病越嚴重。10日齡內的乳豬多于2~7天內死亡。隨著日齡的增長,病死率逐漸降低。痊愈仔豬生長發育不良。育成豬和成年豬的癥狀較輕,1至數日的食欲不振,個別豬有嘔吐,主要是發生水樣腹瀉,呈噴射狀,排泄物灰色或褐色,體重迅速減輕。成年母豬泌乳減少或停止,病程1周左右,腹瀉停止而康復,極少死亡。
【病理變化】具有特征性的病理變化主要見于小腸。整個小腸腸管擴張,內容物稀薄,呈黃色、泡沫狀,腸壁弛緩,缺乏彈性,變薄有透明感,腸粘膜絨毛嚴重萎縮。25%病例胃底粘膜潮紅充血,并有粘液覆蓋,50%病例見有小點狀或斑狀出血,胃內容物呈鮮黃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塊(或絮狀小片),較大豬(14日齡以上的豬)約10%病例可見有潰瘍灶,靠近幽門區可見有較大壞死區。
【診斷】根據發病的季節、年齡及臨床特點,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要進行實驗室檢查。空腸絨毛觀察、乳豬接種試驗、中和試驗、熒光抗體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環狀沉淀試驗和瓊脂擴散試驗、細胞培養可用于本病的診斷。注意與仔豬白痢、仔豬副傷寒、仔豬低血糖及豬輪狀病毒感染等疾病區別。一般來說,這些疾病沒有絨毛萎縮現象或很輕微,不像豬傳染性胃腸炎那樣嚴重,而且結合發病年齡,治療試驗等也可以區別。
【防制】本病沒有特效藥物治療,發病后要及時補水和補鹽,給大量的口服補液鹽,防止脫水,用腸道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可減少死亡率。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和磺胺藥,如慶大霉素、黃連素、氟派酸、恩諾沙星、環丙沙星、SMZ、制菌磺等。給新生仔豬口服康復豬的全血或血清,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豬場發生豬傳染性胃腸炎時應立即隔離病豬,用2%~3%燒堿對豬舍、運動場、用具、車輛等進行全面消毒。嚴格隔離發病豬,將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預防本病可在入冬前10-11月份給母豬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通過初乳可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對妊娠母豬產前20—30天接種后,對3日齡哺乳仔豬的保護率達95%以上。
|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