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城鄉豬肉價格持續攀升,引起了一部分城鄉民眾的擔憂。國務院對此十分關注,26日,溫家寶總理親自前往陜西走訪養殖戶、仔豬繁育公司、農貿市場,并且直接與消費者進行對話,掌握第一手市場信息。溫總理還利用陜西作“平臺”,告誡各地領導:“要讓農民養豬能掙錢,讓城里人特別是低收入家庭能吃得起肉。 | 截止到昨晚,不少地方已準備推出應對措施,譬如廣東宣布不排除動用調節基金穩定市場,西安擬對低收入困難家庭發放臨時專項肉貼,有的地方開始動用國家儲備肉以增加市場供給,平抑肉價。應該說,這些擬采取或已采取的應急舉措,都是必要和值得肯定的。 從“計劃養豬”到“市場養豬”,從憑票限量配給豬肉到敞開供應,從政府定價到市場定價,國內豬肉及肉制品產供銷市場化產業鏈已形成多年。多年間豬肉供應充足,價格隨行就市的格局充分證明,這條產業鏈已基本趨于成熟。我們認為,本輪肉價上漲,起因在產業鏈的源頭,直接原因有兩個:其一,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前三季度,毛豬價格一路下跌,致使養殖戶效益受損(譬如陜西等地,毛豬收購價一度跌破每斤3.5元),生豬存欄數持續下跌。其二,同一時期,能源緊張促使各地紛紛推出優惠政策,過度擴大乙醇燃料的生產規模,導致作為豬飼料主要來源之一的玉米供給吃緊,刺激玉米價格持續走高,反過來進一步打壓農民的養豬積極性。所以,人們須看到,本次肉價上漲主要還是供求關系發生變化所致。鑒于供求關系決定價格,豬肉價格上漲將推動資本加大投入,我們認為,若無特殊人為原因,大體不會超過三個月,肉價將持續回落,最終在新的階段性供求平衡狀態下小幅波動。因而,城鄉消費者不必對此次豬肉價格上漲作出過度反應。
我們如此看待肉價上漲,并非替政府推脫責任,而是基于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波動規律的客觀認知。然而我們仍要說,政府在本次肉價上漲過程中的確存在自身的過失。這個過失主要指,生豬存欄數下降在去年年中就開始出現,但農業、畜牧、統計、物價、商務等相關政府機構,并未及時并跟蹤發布相關信息,致使養豬產業鏈的各道環節,未能根據市場信號做出積極反應。此外,除個別城市外,地方各級政府并未針對重要農副產品的價格波動,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包括價格調節基金,專項養殖補貼基金,尤其是針對低收入困難家庭的臨時性物價補貼基金,以至于矛盾突然放大時反應慢了半拍,有的地方甚至一時不知所措。
正因為如此,許多地方對肉價上漲原因作本能的“低調處理”。由于相關部門信息公開不足,幾天來,坊間傳言四起:有的擔心肉價上漲會出現“連帶效應”,導致整個農副產品價格出現整體性上漲,甚至有人開始囤積大米等糧油產品;有的理解為股市漲物價肯定要跟著漲;更有少數情緒激動者,將肉價上漲理解為對前一陣子工薪階層漲了點工資后的“回吐”。可以說,相關部門的應對措施不力,人為引發了新的社會不滿情緒。
坊間的種種反應和說法表明,由于信息很不對稱,肉價上漲帶來的議論和擔憂,若再不予以及時的解疑釋惑,很有可能引發人為放大通脹效應的結果。這樣的結果,從政府到民間,從生產者、經銷者到消費者,誰也不愿意看到。因此,當務之急是,政府理該趕緊客觀公布導致本次肉價上漲的相關信息,而不是僅僅關起門來想計策。倘若信息全部公開,相信經歷過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起伏歷練的廣大民眾,有足夠的判斷力,從而理性選擇消費方式,使肉價上漲的負面因素降至最低程度。
| ”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