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雞產蛋率下降的原因紛繁復雜,涉及到養雞的方方面面,筆者結合生產實際和診療方面的經驗暫將其歸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兩大類,其中生物因素又分為病毒、細菌、霉菌及其毒素和寄生蟲等,非生物因素包涵營養和飼喂、環境和管理、藥物的不當使用及蛋雞的中后期疲勞等,現按以上分類談談蛋雞產蛋率下降的原因。
一、生物因素:
1、病毒:在飼料環境管理方式等沒有變化的情況下,許多病毒性疾病都能引起雞群產蛋率的下降,但各種疾病對雞群的產蛋率及雞蛋品質的影響又各不相同,雞群也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相應的臨床癥狀。值得一提的是雞群產蛋量在1--2周內下跌數十個百分點,并出現蛋品異常(如軟殼蛋、小蛋、沙皮蛋、畸形蛋、破蛋增多等)的現象,多與病毒性傳染疾病的急劇暴發有關。影響蛋雞產蛋率的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有雞新城疫、減蛋綜合癥、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禽流感、雞痘、雞腫頭綜合癥、傳染性腦脊髓炎等等,現介紹如下:
①新城疫〈ND〉
一般情況下可使產蛋下降10—30%,重癥雞群可下降50%-60%,甚至停產,軟殼蛋,沙皮蛋,畸形蛋數量劇增,并伴有氣管羅育,流鼻涕等呼吸道癥狀,病雞排綠色稀糞,后期出現神經癥狀,經過治療,產蛋量可在2-3月后逐漸恢復,但不能完全恢復到發病前的水平。目前常見的非典型型ND較多,180-350日齡易發,發病初期無明顯特征,產蛋率下降5%-30%不等,部分雞只拉綠色稀糞,個別雞有呼吸道癥狀,后期剖檢可見育腸扁桃體出血,直腸刷狀出血,個別雞腺胃乳頭出血潰瘍。非典型ND緊急應用clone30III系疫苗,配合魚肝油拌料和抗菌藥防繼發感染,一般1周左右可控制病情,1-2周內恢復產蛋率。在ND流行發病嚴重的場和地區,應采取活苗與油苗同免,增強局部免疫和體液免疫的措施。
②禽流感(AI)由于政府重視和農牧部分的努力,急性典型型的AI已不多見,現階段出現死亡率較低(死亡率0-20%不等),產蛋率急劇下降,一般下降到20%左右,維持2-5周后可逐漸回升,但很難恢復到發病前的水平(康復雞的產蛋率恢復最多為70%左右)是目前該病在各地流行的新特點。發病雞群有輕重不等的呼吸道癥狀,病雞頭面部及眼瞼周圍腫脹、流淚、雞冠、肉髯、腳鱗部位出血、變紫。由H5N1亞型引發的非典型病雞有零星死亡,出現癥狀較重,一般緊急接種7—14天后可恢復。由H9亞型引發的癥狀較輕,主要病變發生在生殖系統,也稱生殖型禽流感,主要是卵巢和輸卵管發生炎癥,輸卵管有干酪樣物,甚至發生卵黃性腹膜炎、盲腸扁桃體腫大、充血、出血、膽無潰瘍灶。后期部分雞紫冠、倒冠書或萎縮。緊急接種5—7天可恢復,輸卵管的恢復還需一段時間。
③傳染性喉氣管炎〈ILT〉:本病傳播快、發病急、呈地方性流行,發病率可高達90%--100%、平均死亡率可達20%左右。發病初期病雞流淚,結膜炎,鼻腔流出分泌物,經1—2天則呈現本病特征性呼吸癥狀:伸頸張口呼吸,嚴重者可咳出帶血的粘液或凝固的血液,有的因窒息而死亡。產蛋率減少10—60%。本病 的特征性眼觀病變為喉頭和氣管黏膜腫脹和高度潮紅,并有出血點和出血斑。喉頭和氣管內覆蓋有一層分泌物,并有干酪樣的偽膜,有時可見氣管內有血性分泌物,和血凝塊以及纖維蛋白條帶。一旦發病,立即接種疫苗并輔以藥物治療,同時加強消毒,可控制此病蔓延,緩解雞群癥狀。該病一般以預防為主,35天和90天左右各免疫接種一次即可。
④禽傳染性腦脊髓炎(AE):本病特征為小雞發生震顛,青年雞發生視覺障礙,成年雞是一過性產蛋率下降,降幅為5%--30%,持續1-2周,蛋變小,約3周以后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除畸形蛋稍多外,蛋色基本正常,采食量一般無異常。用抗病毒的藥物拌料<如病毒靈、病毒唑等>4-6天可控制病情,添加營養藥和VitE連用1-2周可縮短恢復期。本病一般以對種雞預防為主,發病一個月內產的種蛋不能作種用,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和用戶的損失。
⑤傳染性支氣管炎:各種年齡雞都有易感性,接觸病雞后48小時內出現癥狀,5-8天內全群暴發。一般分為呼吸型,腎型、腺胃型、生殖型和混合型五種及傳支變異株4/91,各型發病情況不同,表現癥狀各異。發病雞群產蛋率可下降25%-50%,同時產軟殼蛋,畸形蛋,沙皮蛋,蛋內容物的品質也發生變化,出現蛋清稀落如水,蛋白和蛋黃分離等異常現象。呼吸型IB有呼吸癥狀,腎型IB有拉稀癥狀,混合型IB兼而有之,生殖型IB發病初期產蛋驟降而無明顯的呼吸道癥狀,后期部分雞冠萎縮,軟、破蛋增多,剖檢可見輸卵管萎縮至15-18cm(正常為30-60cm),自然恢復極難。一般發病第二天即產蛋下降,經2周左右降到最低點(一般在原產蛋量50%以下),然后緩慢回升,經6-8周后可能恢復,但很難達到發病前產蛋水平。該病應按照殺滅病毒,消炎止熱,修復生殖系統,控制細菌病繼發的原則治療。可選用抗病毒藥(如病毒唑),配合免疫增強劑(如黃芪多糖,免疫球蛋白,干擾素等),粘膜修復藥物(如魚肝油),抑菌藥物(如阿莫西林、沙氟沙星、甲硝唑等)拌料,飲水。治療期間可飲用營養類藥物,發病初期可使用阿司匹林控制體溫。本病以預防為主,發生本病的雞場和地區,可用疫苗進行預防,效果較好。
⑥產蛋下降綜合癥(EDS-76):感染的雞群沒有什么明顯的臨床癥狀,常常發病主要集中在26-43周齡。剛進入產蛋期的青年雞感染后不能于開產后2-4周內達到產蛋高峰。成年產蛋雞感染時,突然出現群體性產蛋下降,一般為20-30%,最高達60%以上,經4-10周后才逐漸恢復,但仍達不到正常水平,產蛋曲線呈典型的“雙峰形”,同時也可伴發一過性輕度腹瀉。在減蛋同時還伴有蛋殼褪色及較多的薄殼蛋、軟殼蛋、無殼蛋、沙皮蛋和畸形蛋。特征性的現象是減蛋期間出現薄殼蛋、無殼蛋、軟殼蛋、沙皮蛋和畸形蛋并且蛋殼顏色嚴重淡化,但是蛋的內部質量并無明顯影響。剖檢可見輸卵管峽部和子宮有卡他性炎癥。目前用新支減疫苗在開產前6周和2周各免疫一次,免疫成功率極高,近年來已很少發病。
⑦雞痘(POX):臨床上可分為皮膚型,粘膜型及混合型三種,癥狀較為明顯,易于診斷,病程一般3-4周。病雞群產蛋下降10-30%,部分雞出現停產。本病以預防為主,一般10-20日齡首免、開產前進行第二次免疫(二免亦可用傳染性腦脊髓炎和雞痘二聯苗)。
⑧雞腫頭綜合癥(SHS):SHS是以雞頭部發生明顯皮下水腫及扭頸,角弓反張,共濟失調為特征的一種疾病,一般認為是雞先感染TRT/SHS病毒后繼發大腸桿菌感染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沒有大腸桿菌的協同作用,不可能產生本病的典型病變。本病各種雞齡均可發生,以水平傳播為主,傳播速度緩慢,病程2-3周,發病率可高達90%,死亡率為2-20%,減蛋幅度一般在10%以內。一般表現為先打噴嚏、咳嗽、24小時后結膜潮紅,頭部皮下水腫并擴展到肉垂和下頜組織等。剖檢病變為鼻甲和氣管粘膜出血,雞冠、面部、喉周圍水腫或有干酪樣物質。有不同程度的氣囊炎、心氣炎、肝周炎、腹膜炎及卵黃性腹膜炎。發生該病時,可使用廣譜抗生素,防止細菌性疾病繼發感染,減少死亡和損失,疫區可以注射雞腫頭綜合癥滅活苗進行預防。
2.細菌:主要有成年雞白痢,大腸桿菌,傳染性鼻炎。
霉形體,禽霍亂等,此類病癥多數產蛋率緩慢下降,并伴有呼吸道癥狀,其特點是病程長,發展緩慢,逐步影響采食量及生殖系統,產蛋率持續而緩慢下降。受感染的蛋雞能存活2-5個月,采食量不減,產蛋卻緩慢下降,雞群耐過后(2-3周),產蛋率可以回升,但多數低于發病前水平。現分別介紹如下:
①成雞白痢(SP):是一種危害成年產蛋雞的呈慢性或隱性感染的傳染性疾病,可經卵垂直傳播,也可經呼吸道、消化道、眼結膜以及破損的皮膚傷口等途徑水平傳播,常多發于成年蛋雞開產前和產蛋高峰期。少數病雞精神濃郁,排黃綠色或蛋清樣稀糞,采食量下降,有零星死亡現象,肉垂卷縮,雞冠萎縮,不新鮮,上面經常可見到一些“白霜”。處于產蛋高峰期的雞群突然出現產蛋下降,且下降幅度比較大,有時經過幾天時間可由90%下降到20-30%不等,甚至停產。病死雞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卵巢和卵泡上,卵巢萎縮,卵泡變性呈水樣、菜花樣、油脂樣等,變形為梨形、三角形、不規則形等和變色呈黑褐色、灰綠色、淡綠色、黃綠色等。有的卵黃流入腹腔而引起卵黃性腹膜炎,部分雞可見關節的化膿性關節炎。本病的防治一般從種雞入手,對種雞場進行雞白痢綜合防治及種雞逐只檢疫凈化。治療本病用頭孢類藥物和氟苯尼考效果較好。
②大腸桿菌病:本病分為敗血癥型,氣囊炎型,臍炎型,眼炎型,肉芽腫型,卵黃性腹膜炎型,關節炎型,出面性腸炎型,腫頭綜合癥型及皮膚壞疽型(較少見),各型癥狀不盡相同,表現各異,產蛋雞大腸桿菌病可使雞產蛋率下降達30%。預防本病應保持環境衛生、密度合理、通風良好。多種抗菌素對本病有效,如頭孢氟苯尼考等,只是本菌極易產生耐藥性,應交叉輕換用藥,直至痊愈。
③傳染性鼻炎(IC):是由雞副嗜血桿菌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在臨床上以鼻粘膜發炎、流鼻液、眼瞼部水腫和打噴嚏為主要特征。任何年齡雞都可感染,但多發于青年雞和成雞。病雞采食量顯著下降1/3左右,一側或雙側眼炎,產蛋率下降30%左右。本病可用滅活苗進行預防,但保護率現階段不太理想。磺胺藥對本病療效較好,為本病首選藥,但用藥劑量必須足量,效程不可低于7天,否則易反復,增加治療難度。本病飲水比混料投藥效果好,對混合感染病例,并用幾種有效的抗菌藥物才能達到充分治療效果。
④禽霍亂(FC):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接觸性烈性傳染病,一般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常見于流行初期,以產蛋雞最常見,病雞突然發病死亡沒有任何癥狀,急性型最為常見,病雞常有劇烈的腹瀉,糞呈灰黃、灰綠、有的混有血液,多數雞會死亡(病程一般1-3天)。慢性型常見于急性流行期的后期,有關節腫脹癥狀,有呼吸癥狀,有的有腹瀉現象,病程一般較長,死亡率不高。發病雞群產蛋下降10%-30%,重者停產。現有弱毒苗和滅活苗兩種苗可供防疫使用,也可用高免血清進行治療。發病后,隔離病雞及時治療,多數抗菌素對該病有效,如阿莫西林,頭孢類,氟苯尼考等等。
⑤霉形體病(MG):是由霉形體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性呼吸道病。確認對雞有病原作用的有雞毒霉形體和雞滑液霉形體。臨床癥狀主要有咳嗽、流鼻涕、流淚、呼吸困難,有羅音。突出癥狀為眼睛腫脹、突出、能擠出干酪樣物質。剖檢主要是氣囊炎和感染有干酪樣滲出物等。本病各種年齡的雞均可感染,但以1-2月齡的雛雞發病和死亡率較高。產蛋雞的產蛋率可下降10%左右。本病亦標本兼治,首先是解除呼吸道癥狀,改善血液循環,調節血液酸堿平衡,其次是消炎,殺滅病原體和防止繼發感染。需多種藥物輪換或聯合應用,用藥量要足,療程要長,一般用藥不低于7天。常用藥物有泰樂菌素,阿奇霉素,強力霉素,氟苯尼考等。
3.霉菌及其毒素:尤其是黃曲霉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及T-2毒素等導致活雞腹瀉及肝臟等重要臟器壞死,嚴重的導致突然死亡。平均影響產蛋5-30%,嚴重的甚至停產。發病后可加制霉菌素,預防可用毒素吸附劑,如武漢明天的脫毒靈。
4.寄生蟲感染:主要有住白細胞蟲病,球蟲病等。
①住白細胞蟲病:屬蟲源性疾病,常在6-10月份流行,主要表現食欲不振、濃郁、流涎、下痢冠和肉垂蒼白、兩肢輕癱、活動困難、發病率較低,產蛋雞的產蛋率一般下降5%-10%左右。該病可用2胺嘧啶或磺胺喹惡啉預防和治療。
②球蟲病:對產蛋雞有影響的主要為小腸球蟲,影響雞的腸道功能和減少營養物質的吸收,常常發生腸毒綜合病,產蛋雞影響產蛋5%左右。本病可用甲硝唑預防和治療。
二、非生物因素:
1.環境因素:產蛋雞群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尤其是對光照、濕度、通風的變化最為明顯。
①光照不足:光照時數突然減少會導致蛋雞垂體激素分泌紊亂,產蛋率持續下降。如雞舍突然停止光照,光照時間縮短,減小光照強度等都會使產蛋量突然下降。據有關報道,由于陰雨連綿,原本光照不足(1.5w/㎡.15hr)的雞群3周內產蛋率由95%降到65%,相當多的蛋殼變白、變小、卵巢萎縮、中等卵泡缺失、輸卵管萎縮,后來將光照增至16hr(3w/㎡)并投喂催情藥物,7天后產蛋率才恢復到90%。產蛋雞的光照時間一般不少于16 hr,不超過18hr,而且固定后一般不允變動(一般固定為16hr)。
②溫度突變:即濕度突然升高或降低,如夏季出現持續悶熱天氣,舍內形成高溫環境;冬季突然遭受寒流的襲擊,舍內形成低溫環境,會使雞群采食量普遍下降,產蛋量亦隨之下降。且雞最佳舍溫是20-25℃,一般控制在4-30℃范圍內對產蛋性能的影響就不大,13-16℃產蛋率最高,15.5-20℃產蛋飼料料利用率最高。應對溫度突變的對策是根據當地氣候情況、舍理選擇建筑類型,既要考慮夏季通風降溫,預防高溫,又要考慮冬季的防寒保暖,避免低溫帶來的不利干擾。另外添加武漢明天的抗激王可降低高溫對雞的干擾。
③通風不良:舍內空氣污濁,氨味太濃可誘發呼吸道疾病,使產蛋量突然下降。采用縱向通風系統和開天窗的辦法,可避免舍內產生通風死角,將過多的氨氣和CO2等不良氣體及時有效地排除,保持舍內空氣的新鮮,還可以維持適宜的濕度。
2.管理因素:管理不善也是導致雞群產蛋量突然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飼養管理,即使雞舍的硬件設施很完備,也難免出現生產水平低的現象。象光照不足、飲水量少、料槽、水槽骯臟、斷電、斷水、通風不足等,均可影響雞蛋的生產量和蛋殼質量。主要表現在:
①飼喂不定時不定量及其它管理不到位:如飼料多一頓少一頓,飲水不能滿足需求,隨意的作業程序等均可導致產蛋量突然下降。應對原則:a.保證落實合理的光照,避免性成熟與體成熟不均衡。b、命題使用消毒藥物,落實消毒制度。c、飼喂蛋雞,要做到“三固定”即飼喂人員固定,飼喂方法固定和飼喂時間固定,夏季因氣溫太高、雞只食欲太差,可適當調整飼喂時間,早晚各加喂一次;d、保證夏季飲水充足清潔,每天注意清洗水槽和料槽,并定期消毒;e、及時檢查舍內溫度、濕度和通風情況,盡可能提供雞群適宜的小環境,異常天氣,防斷電斷水。f、增加揀蛋次數,因上午產的雞蛋相對下午的雞蛋大多皮稍薄一點,上午揀蛋二次,下午一次。
②設備損壞:造成斷電,斷水,斷料,影響產蛋,雞場設施必須定期保養和及時維修。
③應激的影響:應激反應的特點是產蛋下降迅速,當應激因素消除后,產蛋率很快恢復。常見的應激因素有:溫差較大或災害性天氣(如晝夜溫差超過6℃則引起雞的呼吸道病而影響產蛋);斷料斷水;舍內舍外噪音:陌生人的出現;小動物竄入雞舍;舍內通風不暢;接種疫苗特別是油苗或驅蟲治療;投為過多或使用了導致卵泡發育減緩或停滯的藥物(如金剛烷胺、磺胺類藥以及某些球蟲藥);更換飼養員:頻繁更換配方等等。武漢明天的抗激王可一定程度地消除應激的影響。
3、飼喂和飼料(營養)的因素:
①進食量不足:產前體重不足是個廣泛存在的問題,但均勻度低對開產整齊度的影響更大(一般要求開產前的整齊度不低于80%)。研究表明,35日齡時對雞的體重不整齊或不達標,開產后會推遲達產蛋高峰。18周齡時褐殼蛋雞和白殼蛋雞體重分別達到1600克和1300克較為恰當。實踐表明,如果進食不足,不僅會降低產蛋量,嚴重時還會停產,如有的雞場實行定量飽喂而導致寒冷季節產蛋率下降,部分雞只出現換羽現象。武漢明天的食必旺消除雞只采食量不足效果較好。
②營養學方面 :產蛋雞群對飼料營養要求較高,若飼料質量出現問題,往往會導致產蛋量突然下降,飼料營養質量與原料、組方、加工、貯存和運輸等幾個方面有關,下面就幾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加以介紹:
⑴飼料質量低劣:飼料霉變(特別是玉米)或者被污染,或者用偽劣的高鹽、魚粉、生豆餅乃至假原料,致使飼料適口性降低而使采食量減少,且會造成腹瀉,肝壞死等而致營養嚴重不足的營養代謝病使產蛋率下降,而且后期恢復非常困難。
⑵低檔原料:表期過量使用廉價的非動物性蛋白質原料有嚴重的毒副作用:一是利用率低,如菜粕、棉粕的蛋白質消化率分別為75%和72%,豆粕和魚粉為86%;二是菜粕、棉粕中的毒素長期蓄積可導致肝中毒壞死、出血;三是其代謝過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和維生素,甚至增加體耗和影響免疫力;四是長期過量進食會導致早衰和生殖系統萎縮及功能退化。所以應嚴格控制棉粕、菜粕的用量,一般用量不準超過5%,種禽禁用棉粕,發生脂肪肝的雞群禁用菜粕。
⑶鈣磷含量不足或鈣磷比例不適宜。鈣、磷是影響蛋殼質量的主要營養因子,日糧中Ca含量偏低,薄殼蛋和軟殼蛋比例明顯增多但Ca含量過高,不僅影響適口性,而且也影響蛋殼質量和產蛋率。磷與蛋殼彈性和韌性有關,鈣的代謝和磷的代謝密切相關,磷過高或過低均影響飼料中鈣磷比例導致的吸收障礙。所以產蛋雞飼料中鈣磷比例一定要適當。一般日糧中最佳的鈣水平為3.3%-3.8%(最大不超4%),每日鈣進食量約為4.18克左右,總磷含量為0.6%,有效磷0.5%,同時保證鈣磷比例為4-6︰1之間。此外,日糧中蛋白質含量是否充分對產蛋雞的吸收也十分重要,蛋白質水解產物氨基酸可與鈣形成可溶性鈣鹽,從而增進鈣的吸收,產蛋雞日糧中的蛋白質含量不應低于16.5%。應切實保證產蛋雞日糧中適宜的鈣磷比例和蛋白質含量。大多數雞形成的蛋在下午開始進入蛋殼腺(陰道),若下午至黃昏供鈣不足,將影響殼鈣化,對產軟殼蛋較多的建議下午至黃昏時安排一次飼喂或按日糧的1%比例給產蛋雞補充鈣粉。
⑷維生素或微量元素含量不足也是影響產蛋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如VitD、VitE,微量元素硒和錳的缺乏等,另外血液的酸醎度偏低也影響產蛋數量及蛋殼質量(飼料中堿性較高時有利于蛋殼的形成)。對策:日糧中添加不足部分和無氯的鈉鹽,隨著夏季高溫天氣的來臨,可將碳酸氫鈉按0.1-0.5%的水平在飼料中連續添加數月,產蛋率和蛋殼強度會有不同程度提高。
三、其它因素:
1、蛋雞休產日同期化,在雞群產蛋處于平穩的狀態下,如果某一天休產的雞突然增多,就會出現產蛋量的突然下降的現象,但這種現象一般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到原有的產蛋水平。
2、長期過量使用某些藥物:如復方敵菌凈、痢菌痢、金霉素、鏈霉素、紅霉素、北里霉素、恩拉霉素、新生霉素、氯苯胍、球痢靈、尼木巴嗪、氨丙啉、鹽霉素、莫能霉素、氨茶堿、磺胺類藥等,產蛋雞最好不用或盡量少用上述藥品,尤其是磺胺類藥物,因為該類藥物能與碳酸酐酶結合降低該酶的活性,從而使碳酸鹽的形成減少導致產蛋雞的產蛋率下降,并造成軟殼蛋和破殼蛋增加。
3、某些引起低死亡率(<5%)的病癥:如營養性猝死和淋巴性白血病等。營養性猝死多與飼料能量過高,蛋白質偏低有關。若代謝過程中存在毒素、缺氧、感染、氨基酸不足等問題,會阻礙脂蛋白合成,令過多的脂肪在肝臟內蓄積。典型營養猝死病例為脂肪肝綜合癥,尤其是200-400日齡的雞若進食量高、產蛋少,缺乏運動(如籠養),外加環境應激時極易發生猝死。尤其應注意,蛋雞的肥胖問題應在8周齡前就應開始控制,因為雞體過于肥胖或過早肥胖,都會導致雞體早衰及產蛋減少。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