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脫毛在養兔生產中較為常見,臨床通常表現為皮膚無毛或被毛稀少,甚至誘發其它一些疾病,影響了兔的正常生理活動,給養兔生產造成一定的損失。很多養殖者在這方面也都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對此,現將其脫毛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歸納如下,以供廣大養殖者參考。
1 非病理性脫毛
1)母兔臨產前,在墊料沒有或缺乏的情況下,就會拔取自身的毛做窩,以為產崽做準備。因此,在母兔臨產前,應鋪置足量的稻草等柔軟墊料,以避免或減少兔毛的損失。
2)個別兔有拔(吃)自身毛的惡癖,可通過采取隔離、多喂青綠飼料等措施來加以矯正。
3)每年春季的3~4月份和秋季的9~10月份,兔開始季節性的生理性換毛。
4)因籠具及飼槽的摩擦而發生脫毛。平時要經常檢查籠具、飼槽,注意其光滑度,并做到保證沒有尖銳的棱角,減少兔毛不必要的損失。
5)營養不良性脫毛。飼料中含纖維素不足,有的因缺乏礦物質元素,如鈣、磷等,尤其是缺乏鎂,或缺乏A和B族維生素以及缺乏含硫氨基酸等均可導致兔掉毛或吃毛。針對屬于缺乏某種元素或營養物質性質的脫毛,只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添加某種元素或營養物質,便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 病理性脫毛
2.1 體表寄生蟲引起脫毛由疥癬病引起全身各部位的脫毛較多,以冬春季發病率較高。常見兔患部有炎性滲出液,色淡黃,若被細菌感染則會出現膿性痂皮,繼而斷毛,脫毛,毛長短一,并往往發生瘙癢。通過刮取患部與健部交接的皮屑放在玻璃片上加一滴煤油,在低倍顯微鏡下即可見螨蟲。用滅蟲丁注射或兔癬一次凈涂搽可根除。同時還需做好兔舍、兔籠的消毒工作。
2.2 皮膚真菌病引起脫毛
該病一年四季、各年齡兔均可發生,但以幼兔發病居多。患兔有白色皮屑,周圍有粟粒狀突起,形成圓碟形脫毛。刮取皮屑放在玻璃片上,滴加10%苛性鈉溶液數滴,立即放在酒精燈上加熱2"-3 min,在顯微鏡下可看到菌絲和孢子。確診后采用癬膏涂搽或內服灰黃霉素治療。用藥前若將患部殘存的毛拔凈,效果可更好一些。
2.3 細菌性疾病引起脫毛
壞死桿菌可引起外傷性傳染病,可見口腔黏膜、皮膚和皮下組織發生壞死、潰瘍和膿腫。當兔的不同部位發生壞死性炎癥時,患部皮膚發生脫毛。此外,當兔受到綠膿桿菌、敗血性巴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的感染時,都可引起皮膚發炎,導致脫毛。對于細菌引起的皮炎,一般采用1%'--3%的雙氧水或0.1%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患部,并配合敏感藥物給予全身治療。細菌引起皮炎所致脫毛,炎區面積大,愈后患部很少長毛,若配合患部揉搓,能收到很好的療效。針對脫毛這一現象的發生,要結合生產實際,綜合判斷分析。一般來說,首先應先從營養的角度考慮,然后再從疾病的方面查找原因。現有不少養殖戶,把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脫毛都一味地當做是疥癬病脫毛,采用滅蟲丁或兔癬一次凈治療,而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分析好脫毛的原因,然后再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