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用藥保證水產養殖成功
目前水產養殖的病害種類多達200種,淡水養殖發病率在10%以上,海水養殖發病率更高,特別是對蝦養殖,發病率超過60%。同時,病害防治的手段和使用的藥物更是五花八門。據統計,當前水產養殖中,使用的藥品已達300余種,實際上幾乎所有人用和獸用的抗菌藥品都在養殖中使用,有的甚至使用氯霉素類、孔雀石綠、呋喃類等國內外已禁止使用的抗菌藥品。從親體暫養開始,使用各種抗菌藥和消毒劑已成為育苗和養成的必要程序,藥物在生物體內大量積累,嚴重威脅消費者的健康,并使病菌產生耐藥性,又加大了病害防治的難度。為此,有關部門主動與國際標準接軌,制定了新的禁用藥目錄和水產品藥殘標準,然而卻并未引起人們像對待其它食品安全那樣的廣泛關注。
如何科學合理的在水產養殖中使用藥物,專家建議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注意用藥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首先要對池塘的生態條件、水質情況、魚體狀況和藥物的作用,有充分的了解,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得出正確的治療方案和用藥方法,避免亂用魚藥,切不能身邊有什么藥,就用什么藥,圖省事方便。對于已發病的池塘,弄清原因后,應及時用藥,切莫拖延時間。只有在早期病魚雖食欲下降,但還能攝食藥餌的情況下,藥物才會發揮治療作用,再加上外用藥物對池塘的消毒作用,疾病才能被控制。
二、在綜合治療時注意藥物的拮抗性和協助性。水產養殖中,絕大多數的外用藥多少都會受到水質影響。在多種藥物綜合治療時,互相之間影響尤為明顯。如常用的生石灰,它不僅與硫酸銅、漂白粉和富氯有拮抗作用,而且也受水中磷或氨氮的影響,同樣磷或氨氮也受生石灰作用而影響肥效,因此在生產使用時應錯開5-7天左右時間。
三、注意用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水產藥物的生產管理還不完善,對所生產的水產藥物在檢測可靠性手段方面也不先進,然而水產新藥品種遞增速度卻很驚人。對諸多的新藥,用戶使用前,如條件允許,先做一下藥物試驗是很必要的,通過試驗,就可防止劣質藥物直接用于生產所造成的危害。對那些劑量要求很嚴格的藥物,如漂白粉,在生產使用時,只要誤差百萬分之一的濃度,就可引起死魚現象,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