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傳染性腺胃炎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新病,主要發生在20-80日齡,臨床表現為有呼吸道癥狀,生長停滯,消瘦死亡,剖檢以腺胃腫大為特癥。研究表明該病的病原為冠狀病毒,其形態和理化特性與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相似,但血清型學特性與呼吸道型和腎型傳支有較大的區別,因其最大的病變是腺胃腫大,故暫定名為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或傳染性腺胃炎。
1、流行特點:
該病主要發生于20-80日齡的雞,20-40日齡為發病高峰,該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差異很大,但如果與大腸桿菌和新城疫混合感染,死亡率可高達90%以上。
2、臨床癥狀:
自然發病,發病初期僅表現為生長緩慢,繼而精神不振,采食飲水減少,拉稀,有呼吸道癥狀。發病后期,病雞精神高度沉郁,閉眼,耷翅,羽毛松亂(與法氏囊病雞相似),有的病雞咳嗽或張口呼吸,最后病雞因嚴重衰竭而死亡。
3、剖檢變化
病死雞消瘦,發病初期氣管有粘液,中后期出現本病的特征性病變,腺胃顯著腫大,如乒乓球狀,腺胃壁增厚,腺胃粘膜有出血和潰瘍,個別雞只腺胃乳頭腫脹出血或乳頭處凹陷、消失、周邊出血、壞死、潰瘍、腸道尤其是十二指腸腫脹,卡他性炎癥。1/3的病死雞,腎腫大,有尿酸鹽沉積。
4、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發病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
臨床診斷時應注意與下列幾種病的區別:
①新城疫:除了表現腺胃乳頭或粘膜出血外,并不腫大,而且肌胃角質膜有潰瘍,肌胃下層有出血,腸道粘膜有棗核狀出血或潰瘍。
②馬立克氏病:兩種病都表現為消瘦,MD多在60日齡以后發病,而本病在20多日齡就發病,內臟型MD表現為內臟器官腫瘤,在肝、脾、腎、心臟等部位出現不同程度的腫瘤結節。
③肌胃糜爛:魚粉中的組織胺和組氨酸在加熱時與魚粉中的酪蛋白結合,形成致肌胃糜爛毒物,在配合飼料中魚粉超過7%會引起肌胃糜爛,劣質魚粉更易致病,發病雞表現為肌胃角質膜糜爛、潰瘍。腺胃擴張質軟,不成形,乳頭消失。
5、防治:
為預防本病的發生,雞只接種含有腺胃型傳支的油乳劑為活菌。
對于發生此疾病,應減少飼養密度,加強飼養管理。可以用以下方法。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