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仔雞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占整個肉仔雞發病率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據新疆某單位的臨床統計該地區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占87%以上。由此可見,大腸桿菌病是影響肉仔雞養殖效益的重要疾病。把大腸桿菌病控制好,肉仔雞的養殖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大腸桿菌病有如此高的發病率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只有弄清了該病的來龍去脈,才能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即所謂的“治本”。肉仔雞的大腸桿菌病具有如下特點:
一、肉仔雞的大腸桿菌病是以呼吸道感染為主
由于禽類在解剖學上不同于哺乳類動物,它的特點是胸腔和腹腔貫通、無膈相隔,又擁有龐大的呼吸系統(氣管、支氣管、肺和5對遍布于從鎖骨、胸腔直至腹腔的氣囊),加之大腸桿菌對禽類的致病機理不同于哺乳類動物,所以禽類的大腸桿菌病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為主,而哺乳動物的感染則以消化道為主。如臨床上表現為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和腹膜炎的大腸桿菌病都主要是通過呼吸道感染,這就要求在臨床用藥上選擇腸道吸收率高、血藥濃度和組織液中藥物濃度高的藥物,如氟苯尼考制劑和氟喹諾酮類(如蒽諾沙星、二氟沙星等)。而氨基苷類抗生素(如卡那霉素、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鏈霉素等)雖然對大腸桿菌有很好的抑制和殺滅作用,且體外抑菌試驗敏感,但由于腸道吸收率極低,故臨床上不能通過混飲和混飼給藥的方式預防和治療上述大腸桿菌病。曾有客戶向筆者反應用丁胺卡那霉素治療大腸桿菌引起的心包炎和肝周炎效果不好,此為不明白藥物在動物體內的代謝動力學之故。
二、肉仔雞大腸桿菌病發病率的高低與育雛前期濕度高低關系極為密切
在肉仔雞的育雛期,尤其是10日齡前的環境濕度高低直接影響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如前所述,大腸桿菌病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傳播,空氣中的塵埃是大腸桿菌的載體,濕度低時環境中漂浮的塵埃就特別多,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也容易遭到破壞,因此加大了大腸桿菌的感染機會。據專家測算,1克糞便含有100萬個大腸桿菌,而其中的15%具有潛在致病性。因此,加大育雛前期的濕度可大大減少大腸桿菌病發病率。一般情況下相對濕度應以大于75%為宜。
三、三周后的飲水污染增加了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
有些肉仔雞飼養場環境污染嚴重,尤其是水源為自家小水井的老養殖戶(場),水中大腸桿菌的數量嚴重超標。雞群長期飲用受大腸桿菌污染的水,等于給雞強制性地接種大腸桿菌,造成大腸桿菌病發病率增高。在吉林省的延邊地區有一家肉仔雞飼養場,由于自家水井大腸桿菌污染嚴重,因大腸桿菌病死亡3000多只30多日齡的肉仔雞(死亡率高達20%以上)造成5萬多元的經濟損失。后來通過治理水源,對雞群飲水進行凈化、消毒才使疾病得以控制。水源的污染、水質的好壞、水中大腸桿菌的數量對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影響極大。
四、經蛋傳播是大腸桿菌病發病率高的又一主要因素
肉仔雞的大腸桿菌病可通過種蛋進行垂直傳播。
種蛋垂直傳播又分為內源性蛋傳和外源性蛋傳。
內源性蛋傳是指種蛋形成過程中在卵巢、輸卵管被大腸桿菌污染,其主要原因是種雞患有大腸桿菌所致的卵巢炎或輸卵管炎;外源性蛋傳是指種蛋產出后在冷卻的過程中,受到糞便中的大腸桿菌污染或環境中的大腸桿菌污染。經蛋傳播的大腸桿菌病一般表現為早期的臍帶炎和卵黃囊炎,也有因種蛋污染導致胚雞在孵化晚期和出雛階段感染而在育雛早期表現敗血癥、心包炎、肝周炎和氣囊炎的。所以,在育雛階段投喂5天的氟苯尼考口服液對治療肉仔雞的臍帶炎、卵黃囊炎和控制大腸桿菌的早期感染是十分必要的。另外,搞好環境衛生、進行種蛋消毒和減少種雞生殖系統疾病的發生都是控制肉仔雞大腸桿菌病的必要手段。
五、種雞場和孵化廠的污染
種雞場污染的危害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種雞間的水平傳播,繼而造成垂直傳播;二是對所產出種蛋的污染。種雞場沒有完善的衛生防疫制度,消毒不嚴格,消毒劑的選擇不當,雞舍內大腸桿菌污染嚴重。
孵化廠的污染會導致雞雛早期感染大腸桿菌病。孵化廠的污染主要是指種蛋在孵化后期和出雛期在孵化箱內、出雛箱內的污染?;疾〉碾r雞和被污染的蛋殼、被污染的器具等都可能使新生雛雞受到感染。
有些時候這些被感染的雞雛不一定在很小的時候發病,但為后期發病埋下隱患。
六、接種疫苗的影響
在采用滴鼻、點眼的方式接種疫苗時,尤其是接種新城疫疫苗會導致氣管微絨毛擺動的減弱,清除異物的能力減弱,進而增加了大腸桿菌的感染機會。另外在接種疫苗時,會引起雞只短暫的抵抗力下降,也為大腸桿菌的感染提供了機會。鑒于此,筆者建議每次接種疫苗的前1天都要對雞舍進行一次徹底的載雞消毒。
七、新城疫病毒、法氏囊病毒的感染或免疫不到位
新城疫和法氏囊免疫不到位或雞群感染新城疫病毒、法氏囊病毒都會造成雞只的免疫力下降,使大腸桿菌病變得易感。尤其法氏囊為雞的中樞免疫器官,一旦受損將使大腸桿菌等致病菌的感染機會大為增加。另外,如雞群感染網狀內皮增生病病毒、雞貧血因子病毒都將提高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
八、支原體的感染導致大腸桿菌病多發
肉仔雞的大腸桿菌病與支原體病是一對孿生兄弟。
支原體的感染使氣管的微絨毛萎縮、斷裂,減弱或失去了清除異物的功能,增加了大腸桿菌由呼吸道感染的機會。皮膚和黏膜是機體的第一道天然防疫屏障,由于支原體的感染致使“屏障變門戶,天塹成通途”。因此,在控制大腸桿菌病的同時應首先搞好支原體病的控制。
九、應激
分群、轉群、過冷、過熱、賊風、密度過大、空氣干燥、斷料、停水、疫苗接種,尤其是低溫應激常常繼發大腸桿菌病。搞好環境控制、減少應激是預防大腸桿菌病的重要手段。在應激狀態下,通過在飲水中添加速補康的辦法可提高雞的抵抗力,減少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
十、球蟲藥的濫用
肉仔雞飼料里長期添加抗球蟲藥,如莫能霉素、鹽霉素等。這些藥物對機體的免疫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長期攝入會造成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使致病菌,尤其是條件性致病菌的發病率增加。大腸桿菌病發病率的升高,和飼料里長期添加抗球蟲藥、臨床上濫用抗球蟲藥關系甚為密切
十一、大腸桿菌血清型的多樣性使疫苗的應用變為不可能
致病性大腸桿菌、條件性致病性大腸桿菌的血清型很多,主要有O1/O2/O78/O36/O103等,因此采用疫苗免疫的方式預防大腸桿菌病效果不好,所以實際生產上很少應用。
十二、耐藥性的快速產生使臨床用藥變得困難
生產實踐上抗菌藥的不合理應用,原料藥的濫用,加之大腸桿菌本身易產生耐藥性的特點,使得大腸桿菌對大多數抗菌藥出現很強的耐藥性,使臨床上用藥變得十分困難。據中國農業大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和農業部獸醫診斷中心實驗室調查統計,京、津、冀地區的多數大腸桿菌菌株對絕大多數的抗菌藥有很強的耐藥性,只對氟苯尼考、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頭孢曲松和蒽諾沙星敏感。陳鮮花等在廣東的調查結果證實,大腸桿菌對所有的沙星類都有耐藥性。
十三、給藥途徑限制了大部分藥物的應用和影響藥效的發揮
由于肉仔雞大腸桿菌病主要是通過呼吸道感染,并且雞群通常只能通過混飲或混飼方式給藥,所以腸道吸收率差、組織利用度差的藥物的應用受到限制。因此,市場上對大腸桿菌病療效令人滿意的藥物少之又少。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