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龍牦牛是在自然生態環境和人為干預下育成的大型肉用牦牛品種,具有遺傳性能穩定,肉用性能良好,抗御自然的能力較強等優良特性,據多年來引進過九龍牦牛地區的反饋信息得悉,對牦牛的產肉性能改良效果顯著。現對引進九龍牦牛種牛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介紹如下:
一、明確引種目的
引種前必須首先考慮當地人民群眾的需要,引入地牦牛的經濟類型和改良需要。
二、了解九龍牦牛產區的自然生態環境
了解引進地的自然生態條件是引種原則中的生重要環節。掌握引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新引入地與原產地的緯度、海拔、氣候、飼養管理等方面應相差不遠,那么引種就容易成功,如果與原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相差較大,引入后要采取風土馴化等措施。
三、選擇種牛
九龍牦牛公牛4歲即有配種能力,利用年限可達10——15歲。為了種牛有一個適應環境的時間從3歲引進較為適宜,經過一年的生活適應即可用于配種。選擇的個體種公牛要符合九龍牦牛的品種特征,個體雄勢,發充狀況良好,無隱高和其它疾病。還要進行個體系譜審查。
四、妥善安排調運季節
為了使種牛在生活環境上的變化不過于突然,使種牛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要考慮到調運季節與引入地季節氣候變化不能過大。一般在每年的4——5月引種較為適宜。在遷運過程中應攜帶原產地飼草飼料,以避免水土不服和供途中飼喂。
五、 嚴格執行檢疫制度
引進種牛必須進行產地檢疫,無傳染病,身體健康,符合種用要求的個體才能購買。運輸經過的路途較長的,還要進行運輸過境檢疫。如不進行檢疫或者檢疫不嚴,常有可能帶進當地原先沒有的傳染病,給生產帶來巨大損失。
六、 進行適應性觀察和鍛煉
引進后的第一年是關鍵性一年,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必須在引入地進行飼養觀察等管理,逐漸增強種牛機體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待機機體恢復和生活適應后再進行投放。
七、 投放改良區
種牛投放要選擇牦牛集中的牧戶,以發揮種牛的最大配種效能。投放比例一般按1:25——30投放。
八、種牛投放后的管理
種牛投放后要經常觀察牛的生活情況,對機體較差的要進行適當補飼。主要是補充草料和食鹽。對牛的寄生蟲要進行驅治。
以上八個步驟做好了,可減少引種損失,增強種牛的改良效果。
甘孜州家畜改良站
二00七年四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