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場上出現了豬的全程的顆粒飼料,從乳豬到肥豬,當然還有母豬料。
這種做法是為了增加企業競爭力來打擊其他企業呢?還是真的在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呢?
顆粒飼料在運輸過程中可避免飼料混合均勻度降低,可是又有那家企業測過粉狀飼料被客戶拉出去100公里外飼料的混合均勻度呢?當然,在飼料廠內測的混合均勻度要根據混合機的大小來測量,到了外面,要根據一包飼料不同的部位來測量。會降低多少呢?到現在好像也沒有一個數據來證實顆粒飼料減少飼料分成的優勢。
再有就是在豬的面前,顆粒飼料確實比粉末飼料受歡迎多了,做成顆粒以后會減少粉末大約1/3的體積,會比粉末飼料增加采食量,減少飼料浪費。這些都是顆粒飼料的優點。
可是在制作顆粒飼料的時候,從配方上面,維生素的含量就要高于不是做顆粒飼料的配方,拿維生素A為例,超過70度對維生素A的破壞很嚴重,可是溫度不高的話,飼料的殺菌作用(顆粒料的賣點之一)還有糊化效果又不好。所以二者就產生了矛盾,為了減少矛盾的沖突,自然選擇維生素量的多添加。在高中化學的時候大家都學過,高溫是加快化學反應速度的一種方法,那飼料經過高溫,本來預混料里面就有很多東西相互影響質量,那么在這種高溫環境下,是否會加劇呢?
再有就是生產顆粒料的時候,會增加很多的生產費用,設備損耗,電費,人工費等等,做得好的企業也就增加個幾十塊,不好的企業要增加上百元,如果在加上設備成本回收呢?那費用就更加的高了。
當飼料做成全程顆粒以后,對于養殖戶來說,豬的生產效益真的能夠把這些成本回收回來嗎?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