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
[b](三)[/b]
1939年3月,石友三公開與我黨、我軍鬧磨擦, 中共北方局指示,在石部工作的共產黨員,集體撤離,回根據地。張克威到八路軍總司令部參議室任高級參議,后派任駐冀南軍區代表。
194O年7月,張克威被調到一二九師政治部任生產部長。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后,他又兼任農林局長和農林專科學校校長。生產部和農林局常駐山西黎城縣南委泉。
南委泉是個幾百戶人家的村寨。那里的大人、小孩都認識張克威,親切的稱他“張部長”。他當官沒有官架子,留洋知識分子沒有洋派頭,同誰都能談得來,太行山老區人民記憶最深刻的是張克威引種、推廣美國金皇后玉米良種。1943年在大生產運動中,大面積種植金皇后玉米,太行山區取得空前大豐收。同時,他還主持培育169號小麥良種,推廣種植后,比當地小麥增產1-2成。張克威還在南委泉開辟苗圃,培育樹苗,在荒山上植樹造林。他參與邊區政府組織河北、河南等地敵占區難民,治理漳河,修壩筑堤,變水害為水利。因此,張克威被邊區政府評選為勞動模范,參加了1944年夏季,由一二九師和邊區[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8407.htm][color=#0000ff]政府[/color][/url]聯合召開的群英會,受到鄧小平政委的贊譽和嘉獎。生產部在南委泉辦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張克成[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9575.htm][color=#0000ff]領導[/color][/url]生產部的干部、戰士和家屬,開辦合作社、商店、飯館和磨坊等,既方便根據地軍民的生活,又為部隊創收,積累資金。張克威通過國際友人購買幾頭荷蘭奶牛,專人飼養,擠奶,除供給部隊休養員食用外,還能分給當地缺奶水的嬰兒食用。他領導種植的菜園子,各種蔬菜俱全,西紅柿也是他最先引種到南委泉的。后來,家家種植,成為山區的主要蔬菜品種。由于生產部的工作搞得好,一二九師和邊區政府在南委泉開辦干部休養所。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一二九師和邊區政府的許多首長,都在南委泉休養過。他們每天都能吃到新烤的面包、新鮮的牛奶和蔬菜。一次,美國一架援助中國抗戰的軍用飛機,在璐城縣境失事,五六名機組人員跳傘后被當地群眾救起,師政治部派張克威把美國人接到南委泉,按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安排飲食。這些美國兵在遠離大城市的南委泉,能吃到牛奶、面包和西式菜點,非常驚奇,都伸大拇指稱贊張克威。
1945年東北光復后,中共中央抽調大批干部赴東北開辟工作。9月上旬,中央任命張克威為東北干部總隊副總隊長(周桓為總隊長兼政委),9月底,周桓,張克威率領干部總隊共800多人,從河北涉縣出發,徒步跨越河北省,經山海關于11月到達沈陽。東北局派張克威到長春,任長春衛戍司令部[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30334.htm][color=#0000ff]參謀長[/color][/url]。
1945年12月27日,中共吉林省工委,在永吉縣岔路河鎮召開全省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省政府委員,成立吉林省政府。會上,張克威當選為省政府委員。1946年1月下旬,張克威被任命為實業廳[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023847.htm][color=#0000ff]廳長[/color][/url]。實業廳既管農、林、牧業,又管工礦企業、工程建筑、城市建設和交通運輸業。還管理工商行政事務,是個綜合性的職能部門。當時百業待舉,而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極少,城市又在蘇軍的占領下。在這種情況下,張克威只能從農村工作入手。他帶領一個工作組到金家黃旗堡屯,調查全屯420戶農民,1000口人的土地占有、階級成分、受教育程度,對共產黨的認識等情況,并根據多數[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39242.htm][color=#0000ff]佃農[/color][/url]的要求,將屯中3個最壞的地痞流氓扣了起來,為民除害。
1946年4月,省政府從磐石遷到吉林市,實業廳改為建設廳,張克威仍任廳長。為了恢復工作,張克威請示省委同意,吸收留用偽省府的技術干部參加建設廳工作,包括幾名日本技術人員。5月下旬,因形勢變化,省政府撤到延吉,建設廳的工作又中斷一段時間。延邊地處吉林省東部邊陲,日偽時期農、林業和礦業資源遭到日本帝國主義野蠻的掠奪性生產開發。東北光復前后,工礦企業又遭到嚴重的破壞。在工廠、礦山停產,機器設備殘缺不全的情況下,難于恢復生產。張克威一方面組織干部到后方哈爾濱等地采購、收集工農業生產所需的設備、機器、部件等物資,一方面起草文件、報告,以省政府的名義向各縣(市)發信函、通知,要求回收工廠、礦山散失的機器、零件和電器設備等。特別是為了自衛戰爭,擴大軍工生產,通知要求各縣(市),收集生、熟銅、鐵和各種金屬材料,用以制造修理槍炮、彈藥,滿足前方作戰部隊的需要。
1947年春東北民主聯軍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戰役勝利結束后,東滿形勢好轉,吉林軍區所屬部隊在吉南、吉北地區開始局部反攻。“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張克威領導建設廳開始全面抓工、農業生產恢復工作。在農、林業方面,發放貸款,獎勵春耕,保護森林及原木搬運等,制訂許多鼓勵政策和措施。在工業方面,張克威親自帶領工作組到開山屯、石硯造紙廠蹲點,總結生產管理經驗。他還到老頭溝煤礦、蛟河煤礦、蛟河發電廠和夾皮溝金礦等工礦企業去檢查生產情況。為東滿根據地建設,在[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72873.htm][color=#0000ff]生產[/color][/url]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
1948年3月,吉林解放前夕,國民黨六十軍撤退時破壞了豐滿水電站,造成全線停電。吉林剛收復,吉林省政府主席周保中即派張克威帶領工程技術人員趕赴豐滿搶修。當時張克威已接到東北局調他到東北行政委員會的命令。為了搶修水電站,盡快恢復送電,他暫時沒去哈爾濱報到,同技術人員和工人晝夜奮戰。開始東北局、東北軍區和省委領導同志,不知豐滿水電站損壞的程度,曾擔心大壩遭破壞嚴重,將危及松花江中下游數百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張克威檢查后認為敵軍破壞的不是關鍵部位和關鍵設備,于3月12日電告東北局和東北軍區,豐滿水電站“并無危險性”,且“很快即可修復”。他們連續工作8晝夜,修好了被破壞的設備,于3月18日恢復發電,保障了東北解放區工礦企業生產用電。張克威在吉林省建設廳長的崗位上,領導完成最后一項重大工程修復任務,欣慰地辭別了養育他的吉林大地和家鄉[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193.htm][color=#0000ff]人民[/color][/url]。
[b](四)[/b]
1948年4月,張克威在東北行政委員會經委任農林處長,領導了開墾北大荒的工作,他負責組建了通北機械農場,薩爾圖種畜場和鶴崗機械[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89590.htm][color=#0000ff]農場[/color][/url]。同年11月,[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450.htm][color=#0000ff]沈陽[/color][/url]解放。張克威奉命接收沈陽地區全部國營農林企業,錄用了一批原有的科技人才,很快恢復了生產和科研[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0614.htm][color=#0000ff]工作[/color][/url]。
1949年8月,東北人民政府在沈陽成立,張克威被任命為農業部副部長,分管國營農場、農業科研、農業教育以及畜牧獸醫等項領導工作。作為農業專家,張克威深切感到中國是落后的農業大國,若促進農業發展進步,改善落后經營方式和耕作方法,必須培養大批農業科技人才,因此,從1948年張克威到沈陽接收國營農場起就先后三次籌建沈陽農學院,并兼院長,致力于農業教育[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4500.htm][color=#0000ff]事業[/color][/url]。
1952年底,中央決定撤銷東北人民政府建制,東北局派張克威負責沈陽農學院的領導工作,后經[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7491.htm][color=#0000ff]國務院[/color][/url]任命為院長。從此,他把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的農業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地培養現代農業科技[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0905.htm][color=#0000ff]人才[/color][/url]。
張克威在沈陽農學院任職20多年,從始至終都是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工作。從院址的選定、學校的建設和布局、科系設置、畜牧場的管理、[url=http://baike.baidu.com/view/80439.htm][color=#0000ff]植物園[/color][/url]的開辟,以及師生生活等等,每一項都浸透著他的心血。
張克威一生孜孜不倦,刻意追求,博學多才。他精通英語、日語,還掌握法、德、西班牙等語種。他特別珍惜各方面的人才,常說:“師者不佳,才子難溢”。沈農建院伊始,他即廣泛地羅致專家、教授和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建立起高水平的師資隊伍。1952年沈農有學生658人,教師88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6人,講師11人。講師以上的教師38人,占師資總數的42%。張克威同這些教授、教師的關系密切,感情融洽,建立起非常深厚的[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2297.htm][color=#0000ff]革命[/color][/url]情誼。
張克威是畜牧專家,早就有增設畜牧獸醫系的打算。在設畜牧專業之前,他就逐漸調入一批畜牧獸醫師資,不斷增建設施,建起了供教學和科研用的飼養樓和養豬、養馬及養禽場。1953年,張克威把鐵嶺種畜場準備淘汰的16頭蘇聯白種豬要來,放在學院飼養觀察。他對專家確診這種豬患有布氏桿菌,沒有繁殖推廣價值的結論持有懷疑態度。經張克威和姜紹渭老師同沈陽醫學院協作研究,至1957年終于找出[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824.htm][color=#0000ff]蘇聯[/color][/url]白豬的病因,確診為日本乙型腦炎,并對癥治療,保護了蘇白優良豬種,否定了原來的結論。在這一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張克威又參與用蘇聯白豬與本地黑豬雜交選育成功“沈陽花豬”優良型豬種,在[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170.htm][color=#0000ff]遼寧[/color][/url]乃至全國推廣。1958年,沈陽農學院增設畜牧獸醫系,張克威兼任主任,并且講畜牧學課程,帶出一批較高水平的畜牧獸醫師資。
1956年春,沈陽農學院受林業部委托,增設林學系。張克威到林業部協商調來該部副總工程師韓麟鳳教授任林學系主任。1962年,張克威將新建的農業水利專業、農業機械化專業和農業電氣化專業合并,組建農業工程系,張季高教授為系[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27046.htm][color=#0000ff]主任[/color][/url]。3個專業由系里統一組織教學和科研,有利于管理。
張克威十分重視購置現代化的科研儀器、設備和先進的圖書資料,以滿足教學和科研的需要。他耐心說服行政、財務管理干部,處處要精打細算,注意節省行政經費,盡可能多擠出些錢來購買儀器,訂購圖書、期刊。在他的苦心經營下,1962年沈農各種實驗室共有精密儀器4000多件,其中顯微鏡434臺,可供8個專業(班級)同時上實驗課使用。訂購中外文圖書資料328000冊。當時有人認為購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圖書是崇洋媚外的表現。張克威說,自然科學沒有國界,它沒有打上階級的烙印,誰掌握它就能為誰服務、造福。因此,他親自批準從西方國家訂購大量圖書和期刊,對了解國外農業教育、科研信息、理論成果,為本院教學、科研應用方面,起了重要[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62399.htm][color=#0000ff]作用[/color][/url]。
1962年10月,張克威主持了沈陽農學院建院十周年紀念活動。10年間,沈農已建成農學、植保、土化、園藝、林學、畜牧獸醫、農經、農業工程等8個系, 12個專業,成為一所完整、多科、綜合性的農業高等學府,為國家輸送3177名畢業生,同時在科研上也取得一大批重要[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11078.htm][color=#0000ff]成果[/color][/url]。
此后,又經過4年的努力,到“文革”之前,學院規模又有了發展,進一步改善了教學科研條件。他親自跑科研機關請求撥款,支持吳友三教授建立植物免疫育種低溫溫室。1964年他批準修建了全省最大的水利館,包括農田水利實驗室,水電站與抽水機實驗室,和水工實驗室。1965,他又支持籌款建起了游泳池。這期間沈農在選拔培養中青年教師方面,又取得新的成就。1966年全院的正、副教授增加到28名、講師108名,還有一大批年青有為的助教,形成了一個相當雄厚的梯級師資隊伍。這4年沈農為國家培養輸送的畢業生、研究生比前1O年增加一倍多。還為前蘇聯、朝鮮、越南、前東德、蒙古等國家培養了一批留學生。這些成就是和張克威分不開的。沈農的教師稱頌張克威是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的農業[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87353.htm][color=#0000ff]教育家[/color][/url]”,他是當之無愧的。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