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我縣一養豬場50日齡豬發生了以排稀便為主要表現癥狀的疾病,并造成豬死亡。經確診為豬附紅細胞體病。
1 臨床癥狀
該豬場年飼養豬達1500頭,這2005年5月中旬后50日齡豬陸續有個別豬表現發熱和短時間的便秘,以后排灰色稀糞并伴有血糞,隨著時間推移,發病豬數量逐步上升,發病率達30%~40%。發病豬可見全身皮膚發紅和皮膚表面有較多似丘疹狀隆起,耳邊緣發紺;部分豬經過長時間腹瀉后全身黃染;個別豬還出現呼吸急促甚至腹式呼吸;發病豬群死亡率達8%。
2 剖檢變化
對5頭發病豬時間較長的豬撲殺,剖檢可見可視粘膜蒼白,皮膚黃染并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出血斑,出血點與出血斑表面有可刮去的血痂;血液似稀水樣,凝固不良;胸肌、腹肌黃染,淋巴結腫脹;腹水腫;心肌松軟;心外膜有黃染脂肪;肝呈土黃色,腫脹并有出血點或小點壞死;脾邊緣不齊,呈鋸齒狀;小腸壁邊薄,腸粘膜嚴重脫落,部分腸道積液;腎外觀呈大理石狀;膀胱積尿腫脹,尿顏色偏黃。
3 實驗室檢驗
3.1 常規對心、肝、脾、肺進行細菌分離培養,未能培養出細菌。
3.2 對在發熱期間采集的病豬抗凝血測平均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C),平均值遠低于正常值300g/L。
3.3 對上述采集的血液及各發病階段采集豬抗凝血,在600倍顯微鏡下觀察,豬體溫升高時采集的血紅細胞嚴重變形,多數呈狼牙棒狀,紅細胞表面以及血漿中有折光性較強的圓形或逗點形小體。對上述血樣作固定血涂片,姬姆薩染色,在紅細胞表面和血漿中有大小不一、粉紅或紫紅色蟲體。
4 診斷和治療
3.1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實驗室檢驗,診斷為豬俯紅細胞體病。
3.2 防治 防止措施包括加強飼養管理、群體預防與個別治療。
(1)加強飼養管理:將發病豬并欄,與臨床健康豬隔離;加強豬舍周圍環境消毒,做好滅蚊滅鼠工作;同時盡量減少豬舍沖水,以保持干燥。
(2)群體預防:在治療病豬的同時,對豬群用1000mg/kg土霉素堿或拌飼料,療程為2周;2周后改用250mg/kg阿散酸拌如飼料中,用藥2周。另外,做好豬群外寄?嫻姆樂構ぷ鰨?恐苡?span lang=EN-US>20~30g/L敵百蟲滅豬體外寄生蟲。
(3)治療豬病:對發病豬先用血蟲凈(貝尼爾)及血蟲熱快好交替使用,分別按0.1mL/kg.bw肌注,每種藥間隔48h注射1次,連續2~3次,同時配合退熱消炎治療,用30%安乃近加頭孢特診按體重用藥,2次/d;對個別癥狀嚴重豬,進行對癥治療。
經過以上綜合防治措施,對該豬場疫情得到控制;對豬群用藥四周后,臨床發病豬明顯減少,個別發病豬按上述方案治療,基本治愈。
5 小 結
5.1 附紅細胞體病多發生于夏初,尤其高溫潮濕(溫度20℃以上,相對濕度70%以上)的氣候下易造成豬群感染。該病主要經吸血昆蟲、污染的針頭、器械等通過血液傳播,當某些應激因素(如轉欄、爭斗、擁擠等)造成抵抗力下降時,隱性感染的豬群會表現出臨床癥狀。5、6月以后,本地區高溫多雨,吸血昆蟲活動增大,造成該病流行;另一方面,由于豬場飼養管理不當,衛生條件不好,而且沒有長時期有計劃地投入土霉素,強力霉素等藥物以預防其它疾病,造成該病發生。
5.2 該豬場通過土霉素、強力霉素和阿散酸的預防及血蟲凈和血蟲熱快好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5.3 在對該豬場附紅細胞體病診治過程中發現,豬群發生附紅細胞體病后如不及時治療,會誘發其它危害更嚴重的疾病。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