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豬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不能忽視疫情這一非常態突發因素。 疫情放大了正常的養殖周期效應,使得振幅更大。對疫病的擔憂使得散養戶補欄受到影響,延緩了豬價回落。規模化養殖向健康化養殖轉變脫節使疫病有可能發生。
其中,散養戶對于疫病的擔憂更明顯,尤其在目前的高豬價下,當仔豬價格在部分地區高達600元/頭(20公斤多)時,疫病的發生意味著血本無歸。散養戶由于對市場的把握能力較差,更多的是在規模化養殖的帶動下調節市場。但從散養向規模化養殖、從規模化養殖向健康化養殖過程中存在脫節,不規范、不科學的養殖和管理給疫病以可乘之機。
從時間周期來看,以正常的生豬養殖周期18個月計算,2008年6月前后將迎來商品豬集中出欄的高峰。由于豬價的高漲,“壓欄”現象使得出欄生豬體重高于往年。目前,商品豬出欄體重120公斤左右,相比100公斤的標準提高了20%,所以實際上補欄量不需要增加20%供需即可平衡。這或許可以判斷,豬價即將到達供需微妙平衡的時刻。
農科專家認為,今年主要看7、8月份的高致病性藍耳病情況。我們從專家處得到的較為正面的信息是:今夏發生大規模病疫的概率不是非常大。如果此判斷準確,那么,在前期補欄有條不紊且較為充分的條件下,預計下半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豬價就會松動。而因為目前生豬養殖仍以現價為指導,追漲殺跌的行為會使得豬價下跌快于上漲。
養殖的不規范、非健康化使得病毒愈發復雜;而商品大流通環境使得病疫的擴散也更加迅速,波及范圍更廣;生豬養殖的周期較長,若不能順利將商品豬變現,則無論豬價多高都是“公允價值”。這在本輪波動當中體現得可謂淋漓盡致。
利潤來自科學化的管理,而防疫將伴隨養殖周期全程。經過本輪“洗禮”,動物疫苗領域具有雄厚研發能力的龍頭企業值得投資者關注。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