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農的遭遇讓我想到養豬的農民。
有段時間流行個段子,養豬的不如賣豬的,賣豬的不如殺豬的,殺豬的不如賣豬肉的。也就是說,養豬的在整個產業鏈的最低端,也就是處于利潤最低的一個層次。長此以往,養豬戶沒有了養殖的積極性。豬肉價格近年來的瘋漲,與養豬戶一直獲利較薄甚至虧本有很大關系。而根源則是養豬戶素來缺乏話語權,即便有說話的機會,也未必就能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同。其結果是豬肉價格不夠穩定,最終受整個行業損失,而其他相關行業也連帶受到影響。
奶農也同樣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底層,沒有話語權,盡管賣場出售的鮮奶價格漲了,但他們并沒有獲利太多。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進一步重視這個問題。如果哪天奶農們也覺得養奶牛無利可圖了,自然會用腳投票,選擇放棄。而穩定、優質的奶源減少的情況下,我們老百姓將不得不付出更多的鈔票。
奶農的遭遇還讓我想到珠江三角洲的民工荒。民工處于社會的底層,收入低微,地位低微。在自己最低限度的要求和主張得不到滿足的情形下,只能選擇走人。這當然是一種極端的表現,但如果每件事都發展到這種程度,才會被引起重視,那代價豈不是太高?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