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產
健康
高效
初乳
斷奶
過渡期
泌乳曲線
瘤胃調控
青貯
分群飼養
體況 TMR 防暑降溫
專業培訓養出高產健康高效的群體奶牛是每一位奶牛經營者的追求,但往往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出現高產不健康,高產不高效和低產健康效益一般的現象。在此,本人就營養和管理因素對提高群體奶牛產量做一分析說明(品種遺傳因素暫不考慮)。一定規模的奶牛場,正常比例的奶牛更新是必需的。提供發育良好,各項體測指標達標的奶牛對提高群體奶牛產量有較明顯的作用。而養好后備牛要抓好兩個關:一是初乳關。初乳除了含有極高的的營養價值外,還為新生犢牛提供母源抗體,能防止多種感染。這些感染可導致犢牛腹瀉甚至死亡。初生犢牛對抗體的吸收率平均為20%,出生后2—3小時急劇下降,大分子蛋白再無法通過腸壁進入血液中。出生24小時后小牛就無法吸收完整的抗體(腸封閉),若不能使小牛在出生12小時內吃到初乳,就很難使其獲得足夠的抗體以提供足夠的免疫力。初乳中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其中免疫球蛋白最高。其免疫球蛋白在分娩后第一次擠奶時占14%—20%,第二次降至8—12%,以后分別為5%—6%,4.2—4.6%,包括其他成分隨著擠奶次數增加而急劇減少。分娩后若小牛正常,在0.5—1小時內即可飼喂1.25—2.5kg初乳;在24小時內飼喂3—4次。二是斷奶關。犢牛由吃奶轉為吃料是一個轉折點。很多奶牛場在這一時期由于飼養不當導致犢牛生長停滯、消瘦、腹瀉甚至淘汰和死亡。盡早提供和飼喂固體食物可加速瘤胃的發育,瘤胃發酵產生的揮發性脂肪酸是瘤胃發育的刺激劑,缺乏固體食物刺激的犢牛瘤胃發育受阻。2個月齡的犢牛可采用牛奶+顆粒料的日糧;在接近斷奶時應逐漸減少牛奶的飼喂和增加顆粒混合精料。當犢牛能采食1kg左右顆粒料時斷奶較為理想。整個育成牛期間應以粗料為主。在奶牛一個完整的泌乳周期中,圍產期(也稱過渡期,即產前3周、產后2周)的飼養管理絕對是各個階段中最為重要的。因為許多奶牛疾病的發生和因病淘汰都主要出現在這個階段。圍產前期獨特的的日糧配方要求,應該能夠降低早期泌乳階段發生代謝紊亂的危險性,并能提高產奶性能。產犢前確保干物質的采食量和減少奶牛應激很重要,它與產后奶牛的健康和產量直接相關。瘤胃功能和發酵的調控是提高采食量的關鍵點。圍產前期由高纖維日糧平穩地逐漸向高精料日糧過渡,即混合精料的喂量由體重的0.5%過渡到體重的1.2%左右是調控瘤胃功能和發酵的唯一辦法。日糧中需要添加陰離子鹽。在給各組牛群組合日糧時要以奶牛產量、胎次、體況、泌乳階段、牛奶理化情況、繁殖情況以及奶牛單位飼料成本決定奶牛的DMI、精粗比例、NFC 、peNDF、ADF、NEL、CP、RUP 、RUP/CP 、Ca/P等。飼喂后經常評估飼養管理效果,觀察食欲、反芻、糞便情況,關注體況胖瘦,可充分利用DHI數據檢驗奶牛泌乳曲線是否正常。如果奶牛未達預期的產奶高峰,則檢查新產牛日糧的蛋白質水平;如果在產奶高峰后產奶量迅速下降,則可能是缺乏能量。正常情況下,產奶高峰后成乳牛產量每天下降0.3%,頭胎牛每天下降0.2%。奶牛體細胞高低則預示著奶牛乳房組織的健康狀況,反映奶牛環境和擠奶操作管理良好情況。也可利用實驗室檢測乳中尿素N和血液中的尿素N水平來判斷日糧蛋白質高低,綜合平衡奶牛營養和飼養成本之間的關系。分群飼養不管對于栓系還是散放牛舍都是必要的。它對于栓系牛舍日糧飼料分道飼喂的作用意義要遠遠大于散放的牛舍TMR飼喂。因為栓系牛舍日糧飼料分道飼喂的飼養工很難做到根據奶牛食欲產量胎次胖瘦分發飼料,結果造成高產牛變成低產牛和瘦牛,低產牛變成胖牛,不能充分發揮奶牛的生產潛力和控制飼料成本。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分群飼養。在泌乳早期,根據胎次和泌乳天數將奶牛分群,而在泌乳中后期則根據奶牛產量、體況和繁殖情況分群。根據奶牛體況調節日糧是奶牛場獲取經濟效益的關鍵。奶牛動用體組織中的能量來維持泌乳早期的能量需要,泌乳中后期再恢復組織沉積以供下一次泌乳需要,這是奶牛的一種正常生理過程。牛只過肥和過瘦都會引起代謝失調,產奶量下降,受胎率降低和難產危險。奶牛身體過肥的組織是由超過正常生產需要的日糧營養轉化形成的,如此不僅增加了飼料成本,還可能導致難產和泌乳早期DMI降低。相反,過瘦的奶牛沒有足量的體沉積以滿足最高產奶量所需并時常伴隨不能適時受孕。盡管體況評分本質上是主觀的,但它卻是評估奶牛體能消耗貯備的唯一實用的方法。我們通常對產犢時、泌乳早期、泌乳中期、泌乳后期及干奶期的牛只進行體況評分。其中泌乳后期和產后250天進行體況評分尤為重要。體況評分時對奶牛以下部位進行目測和觸摸:尾根、坐骨、三角區、薦骨、韌帶、脊椎骨和短肋骨等。一般需要注意的是,永遠不要讓一頭牛的體況低于2.5分,每一次體況的損失不要超過1分。也永遠不要讓一頭牛的體況高于4.25分。對體況較差的牛只和牛群應提高日糧能量濃度,對體況較肥的牛只和牛群應減少精料用量以降低日糧濃度或可將其移至低產牛群。 “養奶牛就是養瘤胃”這一觀點已為大多數養牛者所接受。沒有精料的奶牛日糧對奶牛健康毫無損害;沒有粗料的奶牛日糧則問題絕對嚴重。因此,奶牛場的經營者和飼料采購部門應將采購和選擇播種優質粗料作為工作的重點。上海地區的許多粗料如羊草和苜蓿草都要從外省市購買,不僅成本高而且質量也不穩定。相比而言,玉米青貯與麥草青貯則是奶牛較為理想的主打粗料。近幾年,玉米在品種選擇上有很大進步,但在制作工藝和使用質量(干物質較低)都不盡人意。青貯麥草的質量更是有待提高。青貯的關鍵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收割時期,一般為乳熟后期。其加工程序是切短,壓實和密封。而其中壓實和密封也是提高青貯質量的關鍵。目前,我們還沒有找到在制作過程中壓實的有效途徑,所以在此道工序上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另外,一些季節性粗料由于受到倉儲條件限制和進場時含有水分的關系,難免受潮和結塊,從而影響適口性,導致其利用率降低,故對這些粗料的再加工調制也尤為必要。如可安排勞力翻曬和適當切短等方法增強其適口性和提高利用率。利用TMR設備制作TMR飼料也是養健康牛的有效手段。它可以避免日糧飼料分道飼喂時進入瘤胃的飼料比例不同、數量不同,造成瘤胃發酵程序和速度不同,從而導致瘤胃pH值起伏波動較大,不利于瘤胃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夏季占全年1/4的時間,但奶牛場在這個季節的產奶量卻往往只占全年單產的15—20%,而且夏季和其后的一段時間牛只的淘汰和死亡比例為全年最高。所以,加大對夏季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加強飼養和管理對于提高夏季產量和保全牛只資產具有重要意義。噴霧或噴水+風扇是牛舍中比較有效的降溫設施。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確保每頭牛都在風扇的有效風力范圍內;其次是合理設定噴霧噴水時間以及噴霧以后牛身的吹干(特別在擠奶前);再次是保持牛舍牛床的干燥,通常在開料前半小時有降溫措施。另外,牛舍環境的改變對降低熱應激也有作用,如屋頂噴白、淋水,牛舍外遮陰棚的搭建等。而在飼養上提高日糧營養濃度,提供適口性好的優質粗料和提供充足的清潔飲水,添加抗熱應激的氯化鉀、氧化鎂、小蘇打和脂肪粉也是很有必要的。一切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制訂和落實都依賴于員工的具體實施,所以加強對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的專業操作培訓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制訂科學合理的生產計劃和執行嚴格的考核同樣重要,這可為正常生產提供依據和保障。只有全面提升員工和管理人員的素質,才能使每頭奶牛發揮其最佳的生產水平,才能提高群體奶牛產量和保證奶牛健康最終提高奶牛場的經濟效益。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