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國肉鴨產品大面積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日子越來越近。肉鴨業既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能否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關鍵取決于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綜合近幾年來肉鴨業的發展及未來行業發展趨勢,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需要全面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在肉鴨產品的安全性、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產品的品牌和服務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質量安全決定企業的長久發展
健康、安全、營養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是產品價值的體現。
經過近30年改革開放,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迅速,農產品的供求關系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趨于平衡,并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要求越來越高。隨著瘋牛病、二口惡英、紅心蛋等問題的出現,全球都對農產品的安全性提出疑慮,對農產品產生了信任危機。中國肉鴨產品要參與國際競爭,必須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因此,我們必須抓好肉鴨產品生產的安全體系建設,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行業協會,以及養殖戶,都應該樹立產品的安全觀,要讓消費者對肉鴨產品的安全性放心。
保證產品的健康、安全,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對生產源頭的管理和控制,推進肉鴨養殖生產標準化,走以質取勝的道路。建立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重點發展綠色、有機食品加工業和畜產品深加工,把龍頭企業發展成為聯系農民與市場、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中介和橋梁。作為養殖企業要積極推動規范技術應用,推進標準化生產,促進傳統生產模式的改進,建立起完整的質量可追溯體系,規范生產基地管理,建立生產記錄檔案,大力整頓和規范養殖業投入品市場,對投入品的使用進行嚴格把關,加強獸藥及添加劑使用的管理,實施全過程質量跟蹤控制。逐步建立市場自檢制度,把好市場準入關口。
其次,強化對肉鴨產品加工環節的控制,引導企業自覺提高產品質量,保證食品安全。生產企業要實現生產加工全過程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鼓勵企業及其養殖基地進行與國際要求一致的認證,保證加工過程產品的安全。
第三,加強肉鴨產品的檢驗檢測,完善產品安全監測體系。全面加強肉鴨產品檢驗檢測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各級檢驗檢疫機構的裝備和檢測技術水平,加強和完善肉鴨產品及相關投入品的檢驗檢測工作,提高我國肉鴨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防控體系建設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
近年來禽流感疫情流行趨勢,給肉鴨養殖業帶來巨大壓力。
雖然中國是世界上肉鴨養殖數量最多的國家,占世界養殖總量的70%左右,但是我們的養殖水平和養殖模式卻是落后的。隨著世界范圍內流通領域的飛速發展,疾病的傳播速度也在加劇,這對中國的肉鴨業來說是潛在的威脅。疫病對肉鴨養殖業的危害十分嚴重,一方面疾病危害鴨群的健康,降低肉鴨的生產性能和養殖者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由于疾病而帶來的一些企業及養殖戶的不規范用藥給食品安全性帶來隱患。隨著國內肉鴨產業的蓬勃發展,個體養殖戶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一家一戶300只~500只的生產模式,生產規模小,隨意性大,組織化程度低,防控意識淡薄,防疫設備、設施還很不完善,這無疑增加了疫病發生的危險。
發展符合防疫條件要求、適度規模的肉鴨養殖基地,全面提高動物疫病監控和防治能力。
未來中國的肉鴨業要想達到健康有序發展,一是大力倡導適度規模養殖,向標準化規范化邁進,逐步實現養殖企業工廠化管理。二是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真心誠意幫助農民個體養殖戶建立嚴格的防控體系,加強防控知識和技能的宣傳培訓,以提高肉鴨養殖業的整體水平。
選擇環境條件適宜地點建立適度規模的養殖基地,對基地肉鴨養殖的防疫進行有效規范、檢查和監督,加強和完善防控體系建設,制定從進場消毒防疫、車輛消毒、生產區防疫、生活區防疫等一系列的制度和規范,從制度上保證鴨群的健康。同時,不斷補充和完善防疫的軟硬件設施,并對現有鴨病及其流行性進行研究,對鴨病監測和檢測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逐步實現疫病防控體系的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完善,形成肉鴨養殖的防控體系,保證生物安全。
成本控制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
眾所周知,在產品質量、安全、健康等方面差別不大的情況下,產品成本將在市場競爭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前些年,我們在用工成本和飼料價格比較低的情況下,價格競爭優勢明顯。然而隨著以飼料為首的各種原輔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勞動用工成本的上升,以及在疫病防控方面投入的大幅增加,產品原有的價格競爭優勢越來越小,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如何有效利用多種形式、多種途徑降低產品成本,是企業當前面臨的最大難題。作為肉鴨養殖企業實現成本有效降低的重要措施包括:通過加強肉鴨養殖技術的研究,形成具有企業特點和強度的技術積累,形成企業內部較強的比較優勢;通過發揮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效用來實現成本節約;通過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大深加工產品比例,提升產品附加值,從而提高單位產品盈利能力。因此,成本控制力的強弱已經成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
加快市場體系建設,提高行業組織化程度,提高行業競爭力
國內肉鴨產業市場體系建設亟待加強。
近幾年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新概念層出不窮。從“公司+農戶”到“訂單農業”到農業經紀人和中介機構,以及高新科技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節水農業、觀光農業、精準農業等。促進肉鴨農戶養殖是發展國內大多數肉鴨養殖企業實現快速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問題也非常多。僅以“公司+農戶”和“訂單農業”為例,就時常出現雙方互相違約的事,不少“龍頭”公司也因單純追求眼前利潤最大化等,只想控制農戶,卻難能很好地為農戶進行全方位的市場化服務。專家指出,其原因主要在于公司(或市場)與農戶之間,缺少一環重要的利益橋梁―――協會。養殖協會即是農戶利益的代表,同時也可以看成是龍頭企業養殖資源的發展和管理的一個部門,雙方的利益都會通過養殖協會得到有效的保護。
市場組織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剛剛被業界所重視。
在發達國家,不僅農戶和大農場主都要參加一個或多個產業協會,就連“農”字號的企業和公司,也都競相凝聚在協會的周圍,以共同提升市場競爭力。從國內肉鴨行業現狀來看,隨著市場競爭程度的不斷加深,大多數業界企業已經開始注重自身包括市場調研、市場細分、市場定位、市場促銷、提供服務等在內的營銷能力的培養,以謀求縮短營銷產業鏈,減少流通領域凈損失,促進農產品市場價值的實現和提升。這方面,國內同行們有必要學習國外同行的經驗,積極成立相應的行業協會,形成合力,避免行業內的惡性和無續競爭。
加強政府的服務職能,加大對農業及農業企業的支持和投入,提高行業的抗風險能力
加強政府的服務職能,利用政策空間,加大對農業科學技術、衛生防疫、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投資力度;重點建設產地―――市場的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和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利用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和銷售網絡,解決農產品市場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支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眾所周知,養殖業是利潤率非常低的行業,龍頭企業在發展中存在著諸如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困難,國家在政策上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在信貸、產業政策和稅收等方面向龍頭企業傾斜,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以保證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還需要一些具有適度規模的養殖基地來共同參與,才會使產業更快更好發展。而有規模的養殖基地也需要得到政府部門在信貸、農民養殖技術培訓、市場信息收集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同時,要想提高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附加值,一定要增加深加工產品的比例。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機械非常老化和落后,需要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的機器設備,這許多的工作都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