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會記下這一頁,”目睹了史無前例的國內期貨主力合約全線跌停后,一名期貨交易員感嘆,“經歷這波行情,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
世界性經濟衰退造成的需求減少,金融危機帶來的流動性凍結,這兩大近期肆虐歐美商品市場的利空,在昨日極端地宣泄在了國內市場。昨日下午14時36分,隨著鄭州棉花901合約封于跌停板,接近“20歲”的中國期貨市場在這一刻創造了歷史——全部品種主力合約跌停。在長假期間作壁上觀的國內期市,避開了風云詭譎的動蕩一周,卻在節后開市第一天,集體“栽倒”,即便是在節前有所預料的投資者,也對這一結局感到猝不及防。
同時,創出歷史的“地量”成交,也反應了兇猛的下跌勢頭可能會在某些流動性強的品種上延續數日,一旦出現“多殺多”的空跌局面,不排除市場將隨之出現連鎖性的資金風險。
外盤利空 商品市場已無“基本面”
“現在的商品市場,供求關系已經不重要了,商品屬性讓位給了金融屬性,資金面比基本面更加重要。”期貨分析師馬明超表示,昨日的全線跌停,已經超越了市場的基本面因素,完全是國際市場的暴跌傳導過來。“外盤的影響實在太大,尤其是銅、大豆等,國際市場已經定出了一個價格,國內市場就只能以下跌去拉平這個價差。”
馬明超表示,決定市場的有兩個因素:一是經濟衰退造成的商品需求下滑,這使得商品牛市的基礎已然消失;二是金融危機帶來的流動性喪失,這直接導致了市場的失血暴跌。
據了解,在長假期間,雖然美國救市計劃獲得了通過,但對于市場的悲觀預期,使得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呈現暴跌格局。代表商品價格整體走勢的CRB指數下滑了10.44%,創出去年10月12日當周以來新低。其中權重最大的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原油期貨價格當期累計下跌13.74美元,跌幅達到12.85%;倫銅、倫鋁、大豆和玉米等分別刷新了去年以來新低紀錄。其中,玉米和白銀跌幅最大,各自超過16%,其次是倫銅和紐約原油,跌幅分別達13.26%和12.19%。上周紐約黃金期價累計下挫5%或43.6美元,創出8月以來最大周跌幅。
另外,瑞銀退出商品市場的訊息,也進一步打擊了國際市場的資金面。據了解,過去兩個月中,商品市場上的凈多頭頭寸減少了500億美元。
“跌停也是商品全球一體化的充分體現,是很正常的。”景川表示,目前風險較大的是那些流動性好,跟外盤聯結緊密的品種,例如銅、鋁、鋅、燃油、大豆等,這些品種必然繼續要跟隨外盤走勢,連續跌停的可能較大。尤其是金屬,其基本面也因經濟衰退而堪憂。而一些農產品則由于還有國內基本面的影響,未來走勢可能會有分化。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