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結束后,國內商品市場整體遭到重挫。當投資者在為如此罕見的走勢而驚嘆時,筆者提醒大家的是,有一個品種體系,自08年以來已經三次上演了連續無量跌停,這就是油脂。筆者認為,和近期商品市場受金融形勢動蕩拖累而大幅調整不同,油脂期貨大幅波動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其本身。 以豆油為例,在今年3月5日-3月19日的11個交易日里出現7次跌停,7月18日到8月11日的17個交易日曾出現7次觸及跌停,其中5次封住跌停板,最近的一次則是10月6日到8日,連續三天封住跌停。相關品種棕櫚油和菜籽油也毫不遜色,同時這個品種體系的價格波動性也遠遠高于市場上其它品種。那么,是什么導致了油脂價格的頻繁大起大落呢? 首先是油脂價格重心在過去24個月中大幅提高,高價位自然增強波動性。以豆油為例,07年前,現貨市場4級豆油的主要價格波動區間處于4500-7500元,而在07年后,在商品大牛市的推動下,豆油價格開始不斷推高,并在后期成為市場的領頭羊。大豆豆油期貨指數在08年春節后一度沖擊14500關口,現貨價格更是高達15000元/噸。短時間內,價格區間上移速度明顯過快。而作為消費剛性、供應增加彈性較大的品種,一旦需求缺口得到填補,價格中的泡沫成分勢必得到快速擠壓。這也構成08年第一階段下跌的主要因素,即美國農業部種植面積預期報告中,大幅提高大豆種植面積,市場對供應緊張的情緒緩解。 其次是油脂品種存在與國外品種的過高相關性。棕櫚油在國內食用油使用量上僅次于豆油,而我國每年消費所需520-550萬噸棕櫚油全部依賴進口,造成價格對國外價格的亦步亦趨。同時,隨著消費水平提高,國內食用油消費也更多依賴進口來滿足。有數據表明,從2000/01年度以來,進口豆油在總供應量中所占比例從1.4%提高到26%,總量從6萬噸提高到340萬噸。進口菜籽油在總供應量中的比重也從1.3%提高到11.1%。如此高的依賴度和相關性決定了國內食用油價格往往缺乏自身主導因素,從而完全暴露在外盤的波動風險中。事實上,08年第2階段下跌的主要因素即為馬來西亞衍生品交易所(BMD)交易的棕櫚油暴跌,直接拖累國內棕櫚油價格下行,在品種比價關系拉動下,整體食用油價格重心再次大幅下移。 最后,油脂本身是完全市場化定價的商品,但又是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價格波動受到政策指向的調控。在物價上漲浪潮中,食用油一度成為推高CPI指數的重要力量,成為國家價格調控的重點。我們在08年度的前兩次暴跌中均能看到國家力量的發揮。 值得一提的是,食用油價格在08年度的三次下跌,對油脂行業整體的沖擊異常嚴重。特別是對季收年榨、國內供應為主體的菜籽油生產、貿易企業的影響尤其嚴重。生產成本在油菜籽收購完成即確定后,菜籽油價格的暴跌已經大幅跌破生產成本,將全行業帶入了虧損。雖然棕櫚油因其進口分銷循環,能夠靈活調整成本,但也早已陷入越進口越虧損的怪圈。只有豆油的年購年榨年銷略好,不過利潤也早如“刀片一樣薄”。 筆者認為,在不能準確判斷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將止于何時、何處時,對于油脂價格的中期走向并不能隨意判定。目前可操作的是買入菜籽油、沽空豆油的跨品種套利,畢竟在現貨上4級菜籽油價格高于4級豆油1800元/噸,而兩者在期貨上的價格差異僅為100元/噸,存在機會。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