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抗生素促生長的原因雖已作過不少研究,但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主要有如下幾種解釋。
1.抑制或殺滅病原微生物,減少發病率。抗生素對微生物的作用方式是阻礙細菌細胞壁的合成, 影響胞漿膜的通透性, 阻礙蛋白質的合成和改變核酸代謝。因此, 抗生素可以改變病原微生物的結構,并干擾其代謝過程,從而達到抑菌和滅菌的目的。
2.抗生素能抑制動物腸道內有害微生物區系, 有利于維持腸道微生物的平衡狀態。在飼養場地衛生條件不佳,管理不良的情況下,這一效果更加突出。
3.動物采食抗生素后可使小腸重量變輕,腸壁變薄,腸絨毛變長, 提高養分的吸收率。
4.飼喂抗生素后可減少幼齡動物的腹瀉, 尤其可降低未吮初乳的幼齡動物的腹瀉發生率, 因而促進動物生長。
雖然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應用于畜牧業已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但從六十年代開始, 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使用一直存在爭議。爭論的焦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病原菌產生抗藥性問題。許多學者擔心在動物飼料中長期使用人畜共用的抗生素(如, 四環素類和青霉素)會使一些細菌產生抗藥性, 而這些細菌又可把抗藥性傳給病原微生物(如沙門氏菌), 引起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和影響人的抗生素療效。雖然抗藥性的傳遞頻率極低而且不穩定, 但也不能否定這種傳遞的可能性。二是抗生素在動物體內和動物產品中的殘留問題。殘留有抗生素的肉類等畜產品, 經加熱后也不能完全使其“鈍化”,如鏈霉素的降解作用很低, 而四環素的降解產物甚至比四環素具有更強的溶血作用或肝毒作用。
盡管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均缺乏直接證據,但世界上取消飼料中使用抗生素的呼聲越來越高。事實上,世界上不少國家已限制或禁止在飼料中使用青霉素、鏈霉素、四環素、泰樂菌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抗生素,尚在使用的抗生素,特別是人畜共用的抗生素,也有嚴格的限制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批準和限制本國飼用抗生素的品種、應用對象、使用劑量、停藥期;制定畜產品中抗生素的最大允許殘留標準;制定相關法律條文,設立監察機構監督執行。在生產實踐中,必須嚴格按照這些規定合理使用抗生素。因此,使用抗生素時,必須認真查閱國家的有關法規。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