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猝死癥是指健康雞群在沒有明顯可辨的原因,突然發生急性死亡的一種疾病,又稱急性死亡癥。在肉食雞中又稱肺水腫。
一.流行病學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在冬兩季發病嚴重,死亡率為0.5%-4%不等。以肉仔雞、肉種雞多發。肉仔雞發病有兩個高峰,2-3周和6-7周,肉用種雞在27周前后是本病的發病高峰;體重越大,發病率越高;公雞發病率比母雞高約3倍;采食顆粒飼料者比采食粉料者高。
二.病因
1.本病的發生與雞的遺傳育種有關;目前肉雞培育品種逐步向快速型發展,生長速度快,體重大(尤其是對2-3周的雛雞,采食量大而不加限制,造成急性快速生長),而相對自身內臟系統(如心臟、肺臟、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全,導致體重發育與內臟不同步。
2.與飼養方式、營養。飼料狀態有關:營養較好、自由采食和吃顆粒飼料的雞發病嚴重。
3.與環境因素有關:溫度高、潮濕大、通風不良、連續光照者死亡率高。
4.與新陳代謝。酸堿平衡失調有關:猝死癥病雞體膘良好,嗉囊,肌胃裝滿飼料,導致血液循環向消化道集中,血液循環發生了障礙出現心力衰竭。
5.與藥物有關:肉食雞喂離子載體類抗球蟲藥物時,猝死癥發生率顯著高于喂其他抗球蟲藥物。
三.臨床與解剖學診斷
本病以肌肉豐滿,外觀正常且個體大的雞突然死亡為特征。發病前沒有明顯的征兆。發病時尖叫,平衡失調、驚厥。強力拍動翅膀,有的離地跳起從發病到死亡,持續時間一分多鐘左右,死亡雞多數兩腳朝天,呈仰臥或者是俯臥,腿向外、后伸直。死亡的雞常位于料盤附近。解剖肌肉蒼白,胃腸道(嗉囊、肌胃和腸道)都充滿食物,肝臟腫大。蒼白易碎,膽囊一般都是空虛,肺臟淤血水腫,右心房擴張,比正常的大幾倍。
四.防治措施
1 改善飼養環境,增加雞舍的通風設備,降低雞群的飼養密度。
2 調整飼養程序:從第二周開始,對雞只采取限飼制飼喂,不能任其采食。可利用調整光照的方式來控制采食,7-21日齡采用12-16小時的光站,22日齡以后每天20小時光照,應注意晚上一旦關燈,就不要隨意開燈,以后防應激扎堆。
3 8-12日齡或者本病易發日齡段的雞群,用維生素E-亞硒酸鈉拌料,進行預防和治療。
產蛋雞猝死癥概述yz.ag365.comyz.ag365.comyz.ag365.comyz.ag365.com
產蛋雞猝死癥又稱產蛋疲勞癥或新開產母雞病,是近幾年來我國蛋雞生產中最突出的條件病。發病雞大多是進籠不久的新開產母雞和高產雞,夏季易發(故又稱夏季病)。本病主要特征為籠養雞夜間突然死亡或癱瘓。本病的發生病因復雜,夏季高溫缺氧、通風不良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yz.ag365.comyz.ag365.com
二)臨床癥狀yz.ag365.comyz.ag365.comyz.ag365.comyz.ag365.com
1、急性發病雞往往突然死亡,初開產的雞群產蛋率在20-60%時死亡最多。在表面健康、產蛋較好的雞群白天挑不出病雞,但第二天早晨可見到死亡的蛋雞,越高產的雞死亡率越高。這時蛋殼強度沒有什么變化,蛋破損率不高。病死雞泄殖腔突出。yz.ag365.comyz.ag365.com
2、慢性病雞則表現為癱瘓,不能站立,以跗關節蹲坐,如從籠內取出癱瘓雞單獨飼養,1-3天后可看到有的病雞明顯好轉或康復。yz.ag365.comyz.ag365
(三)解剖癥狀yz.ag365.comyz.ag365.com 肉髯、冠和泄殖腔充血,肌肉蒼白,肺、肝、脾、輸卵管和卵巢嚴重充血,心臟、右心房顯著擴大,暴發后期心臟大于正常數倍,并有大量心包積液。yz.ag365.comyz.ag365.com
四)防治措施yz.ag365.comyz.ag365.comyz.ag365.comyz.ag365.com
1、育成青年母雞在將近性成熟時,應提高飼料營養水平。同時,應考慮到對鈣、磷的補充,保證日糧中骨粉的數量和質量,為產蛋儲備足夠的鈣、磷。yz.ag365.comyz.ag365.com
2、加強通風換氣,緩解熱應激,避免缺氧。大型養雞場雞舍采取縱向通風,可減少發病。yz.ag365.comyz.ag365.com
3、對發病嚴重的雞群,晚間11點凌晨1點開燈1-2次,讓雞喝到水,減小血液的粘度,減輕心臟負擔,降低死亡率。同時挑出癱在籠內的病雞,放在陰涼處。yz.ag365.comyz.ag365.com
4、用抗菌素預防腸炎和輸卵管炎:用青霉素、鏈霉素每只雞2萬單位飲水,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用泰樂加飲水治療也會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yz.ag365.comyz.ag365.com
5、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每噸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500-1000克,可緩解病情。yz.ag365.comyz.ag365.com
6、在飲水中放入碳酸氫鉀,每只雞0.62克,可使死亡率顯著降低,但有痛風發癥時無效,在飼料中加入碳酸氫鉀,3.6千克/公斤飼料也能顯著降低死亡率。(05年4月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