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豆協會了解到,截至3月15日,全省有一定規模的68家大豆加工企業,幾乎全部停產了,只有個別幾家有少量生產,但收購大豆的,一家都沒有。
進入新世紀以來龍江人一直呼吁的國產大豆問題,終于在這個冬天結束之際以“全線敗落”劃上句號。正如此前業內人士及有關專家一再強調的那樣,“龍江的大豆加工業要是完了,種豆農民的利益也就沒了根本保障”。盡管有國儲糧的保護價收購,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農民賣大豆的情況并不樂觀。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2月末,黑龍江省農民未售的大豆約有360萬噸,占總產量比例40.4%,為近年來最高;而上年同期這兩個數字分別為220.8萬噸和34%。導致農民惜售的根本原因是價格“不理想”,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許多地方農民出售大豆的價格只在每公斤3.4元多一點。
齊齊哈爾市大豆協會會長陳彥貴說,國儲收購要求達到3等糧以上標準,純糧率必須達到91%以上,此外對水分、雜質也都有明確要求。以齊齊哈爾當地為例,許多農民種植出來的大豆都不符合這樣的要求,而農民既沒有檢測能力,也沒有篩選去雜的加工能力,小型的電動篩還得六千多元,農民一家就種那么點豆子,不可能花錢篩選!所以他們不太敢貿然往國儲庫送,費工費力再雇車送去了,一旦檢驗不合格,再拉回來,更不掙錢了,一般都就近賣給上門收購的經銷商,每公斤在 3.4元左右。“農民對這樣的價格并不認可,所以都不愛賣,老想等等。”陳彥貴說。
相比之下,糧食經銷商的日子可“滋潤”多了。他們把從農民手中收來的大豆,用電動篩篩過,為了提高商品品質,甚至上精選機、上糧塔,這樣加工處理過的大豆能賣上二等,如把水分降到12%以下,雜質控制在0.5%以內,每公斤還可以再加價0.058元,賣到國儲庫可拿到每公斤近3.8元的“好價”。
陳彥貴無奈地說,“他們經手的糧多,做這樣的處理當然劃算,但國家的惠農好政策,農民卻得不到。以克山縣為例,全縣265萬畝耕地,大豆種了200萬畝,可以說家家種大豆。現在眼看種地了,很多農民家中的豆子都沒賣出去,雖說今年農貸給的支持大了,貸款不成問題,但大家心里也嘀咕呀:“這形勢再種還能掙錢嗎?!”
自 2001年大豆退出定購價收購范圍,完全進入市場的黑龍江省大豆就始終在進口轉基因大豆的沖擊下艱難生存。去年新季大豆上市后,由于國儲收購價與進口大豆到港價的巨大價差,就使我省大豆加工業陷入生存危機,11月29日,本報曾以《我省油脂加工業身陷生存危機》為題報道了相關情況,其后國家提高了國儲收購數量,農民賣豆難問題有所緩解,加之春節前豆油消費旺季的拉動,加工企業的狀況曾勉強度日,但很快伴隨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的持續低迷,危機再次顯現。
隋志說,正常年份春節后受畜牧養殖業補欄的拉動豆粕市場應該回暖變旺,但因黑龍江省大豆加工業的衰落,今春轉基因大豆豆粕終于攻進省內市場,給當地加工業又一沉重打擊,直接導致了本輪的全面陷落。
黑龍江省大豆加工龍頭、九三油脂集團總經理田仁禮,他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九三好在已經走出來了。我們現在主要的生產能力在沿海,加工進口豆。從新豆下來到現在,我們只在省內個別農場收了25萬噸大豆,這些豆是為了農場職工賠錢收的。現在大豆已不僅僅是幾十個加工廠的問題,它和種豆農民的利益、新農村建設都息息相關,可從2002年提出振興大豆到現在,大豆是一年不如一年!”言語中,田總的無奈、不解、不甘都表露無余。
黑龍江省另一大型油脂加工企業陽霖集團董事長劉樹霖,身在外地的他同樣滿腹話語。由于要務在身,他一再對記者說“約個時間再聊,我有很多話要談。”
龍江大豆之于國人,可能并非離不開,但龍江大豆之于黑龍江的農業、農民,卻絕不能沒有。作為世界大豆的原產國,龍江非轉基因大豆,既不能也不應該放棄。龍江大豆走到今天,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探尋國產大豆的解決之道,也非一日之功。對這個話題,我們將繼續關注。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