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丹麥紅牛屬乳肉兼用品種,原產于丹麥的默恩、西蘭及洛蘭等島嶼。1841—1863年間用安格勒牛(Angler)和乳用短角與當地的北斯勒準西牛雜交改良的基礎上,經多年選育,于1878年育成,1885年出版良種登記冊。
為了進一步提高丹麥紅牛的生產性能,消除由于長期純繁和近交而引起的難產、死胎、犢牛死亡率高等缺點,1972—1985年間相繼導人瑞典的紅白花牛、芬蘭愛爾夏牛、荷蘭紅白花牛、美國的瑞士褐牛以及法國的利木贊?;颍暝俅螌嗣绹娜鹗亢峙;?。今日的丹麥紅牛,以產奶量多,乳脂和乳蛋白含量高,對結核病有抵抗力而馳名。
外貌特征:丹麥紅牛體型大,體軀長而深,胸部向前突出,有明顯的垂皮,背長稍凹,腹部容積大,乳房發達,發育勻稱,乳頭長8~10厘米。被毛為紅色或深紅色,部分牛只腹部和乳房部有白斑,鼻鏡為瓦灰色。公牛一般毛色較深。成年公牛體高148厘米,體重1 000~1 300千克;成年母牛體高132厘米,體重650千克。犢牛初生重為40千克左右。
生產性能:據丹麥年鑒記載,1989—1990年平均產奶量達6 712千克,乳脂率4.31%,乳蛋白率3.49%。個體最高單產紀錄為11 8 96千克,乳脂率4.2%,乳脂量446千克,乳蛋白率3.31%。個體最高終生產奶10萬千克以上。在我國飼養條件下,305天產奶量5 400千克,乳脂率4.21%,最高個體達7 000千克。
該牛產肉性能好,屠宰率一般為54%。在精料育肥條件下,12~16月齡的小公牛,平均日增重為1010克,屠宰率為57%,胴體中肌肉占72%;22~26月齡的去勢小公牛,平均日增重為640克,屠宰率為56%,胴體中肌肉占65%。總之,該牛性成熟早,生長速度快,肉品質好。體質結實,抗結核病能力強。
我國于1984年首次引入30多頭丹麥紅牛,分別飼養于吉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和原西北農業大學,主要用于改良延邊牛、秦川牛和復州牛,雜一代普遍表現適應性強、耐粗飼、好養、生長發育快、初生重大,同時雜一代牛乳房發育好,產奶量高,深受群眾歡迎。應用丹麥紅牛在我國河南、陜西、甘肅、寧夏、福建等省區對當地品種進行改良,普遍反應效果良好。
1.jpg (4.62 MB, 下載次數: 1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3-25 11:48 上傳
2.png (130.23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3-25 11:48 上傳
3.jpg (137.48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3-25 11:48 上傳
4.jpg (173.84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3-25 11:48 上傳
5.jpg (331.07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3-25 11:48 上傳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