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農業大學楊漢春:
豬場疫病復雜程度和控制難度加大
1.藍耳病已成危害我國養豬生產的第一大疫病
2006年以來,我國流行的藍耳病主要由高致病性毒株引起,臨床表現呈多樣性,使我國養豬業經受了一次沉重打擊,損失巨大,而且該病在我國還有繼續肆虐的趨勢。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毒株仍是目前的優勢流行毒株,其主要呈現出廣泛的組織侵害性,造成呼吸、生殖、免疫、消化、神經系統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新發病豬場和豬群呈現出與前兩年發病豬一致的多樣化的臨床表現,發病率和死亡率仍很高,最主要的臨床表現仍是發燒(因此人們稱之為“無名高熱”,但是目前該病的病原已經非常明確,所以不提倡再叫“高熱病”)。除此之外,豬只還會出現呼吸道、消化道(腹瀉)、神經癥狀以及母豬繁殖障礙等癥狀。
該病的發病率在50%~100%,病死率在20%~100%,母豬和后備種豬也呈現高感染率的特點;哺乳仔豬、保育豬、生長育肥豬往往反復感染和發病, 不同的豬場發病情況有所差異。
2.豬圓環病毒病較為突出
近年來,隨著豬藍耳病病毒變異毒株的廣泛流行,豬圓環病毒2型的感染率在我國也呈上升趨勢,從臨床樣本中的檢出率甚至高于豬藍耳病病毒,成為與豬藍耳病合并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自2006年以來,流行的豬病疫情中,藍耳病是元兇,而豬圓環病毒病扮演的是幫兇的角色,如果沒有圓環病毒的合并感染,豬藍耳病也不會出現如此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而且由于消毒劑對豬圓環病毒2型無效,所以圓環病毒的感染更是不可忽視。
目前豬圓環病毒2型(PVC2)在我國已呈現出感染日齡早(產房哺乳仔豬即可感染)、感染率高(血清陽性率高、病死豬組織樣本PCV2檢出率高,幾乎達100%)、與藍耳病病毒的雙重感染率高的特點。
3.豬瘟呈散發,但危害仍很大
豬瘟和豬藍耳病不同,其毒株變異不快,使用疫苗免疫效果很好,目前該病雖然散發,但發病率仍呈上升趨勢,主要是和免疫失敗有關,如豬藍耳病與豬圓環病毒2型感染,加之飼料霉菌毒素的污染,從而影響豬瘟的免疫接種效果,使豬群出現免疫失敗。除此之外,受到豬場環境中豬瘟野毒感染、豬瘟疫苗更換以及豬瘟疫苗質量等影響,也可導致豬群免疫失敗。
另外,目前不少豬場仍存在豬瘟隱性帶毒豬,特別是帶毒母豬,使豬瘟的疫源難以清除,造成母-仔傳播,在哺乳仔豬保育豬的階段就可能出現散發性疫情。
4.病原多重感染仍是目前豬病的主要流行形式
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是近幾年豬病的主要流行形式,常常導致豬群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極其嚴重,其病原不外乎豬藍耳病病毒、豬圓環病毒2型、豬肺炎支原體、豬瘟病毒、偽狂犬病病毒和豬流感病毒,其中以藍耳病或圓環病毒病的雙重感染最為嚴重,由此造成豬群產生雙重免疫抑制,抵抗力下降。
在這些病原中,豬肺炎支原體幾乎存在于每一個豬場,但是只要沒有藍耳病或圓環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其造成的損失并不嚴重。目前雖然豬流感的危害并不嚴重,但是該病卻呈現發病豬群增多、流感病毒種類增多、復雜性加劇的趨勢,應引起足夠重視。
5.豬群的細菌性疾病十分普遍
豬場細菌性疾病主要有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而繼發性是豬場細菌性疾病的主要表現形式,如目前對于豬藍耳病從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上已很難做出診斷,因為該病往往是已經繼發多種感染,對于這種情況,在治療時必須分清哪些是原發病,哪些是繼發病,只有這樣才能有明顯的防治效果。
外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的原因之一是存在于環境中的病原菌,如不注重環境消毒,一旦相鄰的豬場發病就會造成外源性感染,有人可能會認為別人的豬發病我控制不了,大環境也無法控制,但我們可以控制豬場及其周圍的小環境,比如定期對豬舍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
母豬-仔豬之間的傳播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原因之一,比如剛出生幾天的小豬就出現副豬嗜血桿菌或鏈球菌的感染,這種情況一定是在產房感染的,所以一定要注重產房的消毒措施,切斷母-仔之間的傳播途徑。
另外就是豬只之間的相互傳播所引發的外源性感染,所以對于發病的豬只一定要及時隔離。
內源性感染 內源性感染往往是由動物帶菌引起豬只抵抗力下降,從而導致細菌性疾病的發生,如在沒有藍耳病之前,副豬嗜血桿菌病只是以一種正常菌存在,不會引起發病,但在發生了藍耳病和圓環病毒病以后,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發生率比以前升高了很多,其原因和病毒病沒有控制好有很大的關系。在國外,細菌病的發生就比較少,原因之一就是國外沒有豬瘟。
有的專家認為副豬嗜血桿菌也存在致病性,原因是人工感染也會發病,但是在臨床實踐中,細菌感染不可能有人工感染那么大的量,所以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
河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吳志明: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混感有一定規律
由于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免疫措施及各項綜合防控措施的廣泛實施,使得其發病率大大降低,與2006年發病之初相比,發生了一些新變化,具體如下。
1.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呈現非典型化
由于該病的臨床特征和剖檢變化呈現非典型化,使得其臨床診斷難度增加,單純用肉眼很難進行診斷,一般必須結合實驗室診斷(RT-PCR、病毒分離鑒定等)才可確診。與2006年、2007年上半年發生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病豬體溫相比,當前發病豬的體溫升高幅度也相對較低,一般在4l℃以下;剖檢時內臟器官損傷和出血程度有所下降,病變組織器官主要為肺臟、腎臟、扁桃體、淋巴結等,其它組織器官的損傷和病變程度較低。
2.混合或繼發感染加劇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發生時,與其它病毒病和細菌性疾病的混合或繼發感染加劇,特別是與細菌病的混合或繼發感染病例增多,且發生混感是加快病豬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獸醫臨床上,豬藍耳病與豬圓環病毒2型、豬偽狂犬、豬瘟共同感染的比例有所升高。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一些養殖場因豬藍耳病的隱性、持續性感染或使用豬藍耳病活疫苗不當等原因造成豬體免疫抑制,從而導致豬群其它疫苗(豬偽狂犬、豬瘟等)免疫失敗。在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和細菌性疾病的混合或繼發感染病例中,與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副豬嗜血桿菌、附紅細胞體、弓形體、豬鏈球菌、仔豬黃白痢等細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病例較多。
目前豬場的混合感染有一定的規律性,冬春季節多與副豬嗜血桿菌、胸膜肺炎放線桿菌、肺炎支原體、大腸桿菌等混合感染;夏季以弓形蟲、附紅細胞體的混合或繼發感染為主。這就提示,在臨床上治療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感染時,用藥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日常藥物保健要加強對細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并要注意加強豬場的飼養管理,建立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做好豬場的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并篩選出敏感藥物。
3.發病豬死亡率明顯降低,治療效果較以前好
經實踐研究表明,只要能夠對發病豬場堅持加強飼養管理、衛生消毒,并使用合適的藥物控制繼發感染等科學防控措施,發生高致病性藍耳病的豬場平均死亡率一般會控制在30%以下;發病豬和死亡豬也多為乳豬和保育豬,成年豬較少發病死亡。
4.發病時間不分季節性
該病的發生不再只限于當初的高溫、高濕季節,而是全年四季均可發生;其發生和流行多呈現散發、點發特點和地方性流行。
河南省獸醫院陶順啟:
各生長階段豬瘟的發病特點
1.妊娠母豬后期發病
妊娠母豬在每年的7~8月份,因熱應激等原因容易發生豬瘟,其它季節也有發病,且多繼發于藍耳病,常伴發傳染性胸膜肺炎、附紅細胞體等疾病,妊娠母豬往往在后期發病。
主要臨床特點表現為病豬體溫升高(40.5℃以上),精神差、嗜睡、糞便呈球狀、眼結膜潮紅、眼瞼發紺,發熱時食欲差。使用退熱藥后,體溫一般會降至正常,且有一定食欲,但藥效失去作用后往往又出現反彈,導致食欲下降。在此應注意,如果混合感染有藍耳病等疾病,雖然體溫會降至正常,但常常是仍沒有食欲。
在感染豬瘟時,伴發藍耳病的母豬流產后,體溫仍會居高不下,病情不見好轉;單純藍耳病引起的母豬流產后,體溫一般在l~2天后即會恢復正常,食欲也會恢復,這一點對判定妊娠母豬有沒有感染豬瘟有臨床意義。
隨著病情的發展,發病母豬精神高度沉郁,耆甲部毛囊出血,后腹臀部有指壓不褪色的紫紅色瘀血斑,血斑不凸顯于皮膚表面,區別于圓環病毒引起的瘀血疹塊,有的母豬出現黃疸、貧血癥狀,常常伴發附紅細胞體病。
2.帶毒母豬正常產下的仔豬1周后發病
這是當前規模豬場豬瘟的主要流行表現形式,其臨床特征是剛產下的仔豬正常,1周后出現臨床癥狀,表現為頑固性下痢,整窩發病,一般不見水平傳播。發病仔豬拉稀的同時逐步出現衰竭,被毛發焦,眼流出膿性分泌物,時常分泌物呈暗紅色,耳發紫,后期耳尖干枯壞死,身上常見出血紫斑,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腹下有米粒大小的紫點。最后一對乳房基部瘀血,為其特征性的臨床癥狀。
3.保育豬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保育豬發生豬瘟主要是由于豬藍耳病、圓環病毒病發生后引起的免疫抑制,或者是進行藍耳活苗免疫過早,即與豬瘟疫苗的關系沒有處理好,而影響了豬瘟的免疫。這一階段的臨床癥狀特點是斷奶仔豬漸進性消瘦、打堆、糞便干、時不時出現拉稀癥狀,糞便腥臭難聞、眼屎多、淋巴結腫大、后軀無力,常和豬藍耳病、圓環病毒病、傳染性胸膜肺炎、副豬嗜血桿菌等混合感染,往往以死亡而告終。
此外,外購豬只主要來源于千家萬戶,疫苗免疫情況不詳,往往會在亞臨床健康狀態下經長途運輸后因應激而發病,一般呈多病原混合感染狀態,一旦發病多呈現出高的死亡率,并且出現典型豬瘟癥狀。
此外,需要注意的還有2點,第一是豬瘟在高致病性藍耳病中充當了殺手,從河南省獸醫院接診的病例來看:2006年發生的高致病性藍耳病疫情,豬瘟病原陽性率占46%、2008年豬瘟病原陽性率占62%;
第二,近幾年,一些規模豬場常在冬至以后出現一種低溫綜合征,發病日齡主要集中在妊娠母豬的中后期,在考慮到藍耳病持續性感染、附紅細胞體等因素外,母豬感染豬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發病豬主要表現為體溫降至正常體溫即38.5℃以下,厭食,糞便干、并帶有腸黏膜,喜臥,用樟腦磺酸鈉、肌苷、ATP、細菌色素C等對功能性低溫有效的藥物,有一過性升到正常溫度的作用,但停藥后體溫仍降到正常體溫以下,病程2~3周,發病豬死亡率在10%~30%。
江蘇省農科院獸醫研究所張小飛:
豬呼吸道疾病多以混感出現
豬呼吸道疾病的發生與近年來的高致病性藍耳病密切相關,如2002年河南、安徽、江蘇等省發生的“無名高熱”,以及2006年全國較大范圍發生的“高致病豬藍耳病”,臨床和試驗室的診斷結果表明,80%以上的發病豬與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有關。
豬呼吸道疾病往往是疫病爆發的傳染源,該病不僅會造成豬群的直接發病、死亡,而且還會破壞呼吸道黏膜屏障,使易感菌容易入侵,從而成為其它疫病的傳染源。
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因非常多,病原性因素主要有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環境因素主要是衛生、飼養密度、通風等,同時還有營養不足、飼料霉變、免疫抑制病等引起的豬群免疫力低下。由于多病因、多因素感染造成了豬呼吸道疾病的多發。
豬呼吸道疾病多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現,如病毒與病毒、病毒與細菌、細菌與細菌之間的雙重或多重感染。感染藍耳病病毒和圓環病毒后的豬只,常常繼發或混合感染豬瘟、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巴氏桿菌、支原體、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和鏈球菌等細菌性疾病,使豬只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
豬群發生豬呼吸道疾病時,普遍存在一些原發性感染疾病,一旦有繼發感染則可加重臨床癥狀和病情,導致豬群的死亡率升高。
此病往往發病急、傳播快,因為有的病原是經空氣傳播的,如豬藍耳病、豬流感等。
另外,呼吸道疾病根除困難,很多情況下往往由急性轉變為慢性,如氣喘病、藍耳病等。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