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中國式管理的缺陷 <br>
<br><br><br><br>當一個員工的工作能力不足時,常常被上級斥責為“敬業精神不足”等等道德或精神層面的因素。同樣,當一個職員創造出了巨大的成就時,其經驗常常被總結為是“無私奉獻精神”所至。直到今天,“人的品德精神=人的職業能力”這個結論,依舊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企業管理。<br>
當我們說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很強”時,它隱含著這樣一個判斷標準:他的工作能力的強與弱,是針對他所特定的職業或崗位而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職業能力”。<br>
“分工”創造職業能力<br>
制造汽車曾經是極少數人擁有的專業性的壟斷技術,但是現在,使一個即使是從未見過汽車的普通人,也同樣可以成為制造汽車行列中的一員,原因在于依據分工學說而創造出的流水線生產法,從而使得傳統的所謂的“獨門絕技”,成為了人人都可以學習的普通知識。事實上,當一項完整的工作不再是由一個人從頭到尾的獨立完成、而是分解成若干工種或階段并由若干人共同完成時,就意味著個人壟斷性技能的逐漸消失。雖然亞當。斯密的“分工創造財富”學說,所奠定的是經濟學的開端,但事實上,它也同時開創了管理學意義上的方法論,并且直接創造出了大量的、新鮮的職業和職業階層。<br>
中國傳統的商業管理,缺乏基本的“分工”概念和意識。事實上,中國傳統管理幾乎從不談論“職務、崗位”的分工原則和崗位標準,而是大談特談“人”的品德素質或精神境界。<br>
“職業分工法”和“品德分類法”,造就出了截然不同的管理結果。我們知道,西方社會基于“職業角度”的專業分工,最終導致了職業群體和職業階層的出現,所形成的是“政治家、醫生、律師、工程師”等等專業化的、平等的、橫向的職業序列;但是,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品德分工法”,導致了人的身份不是專業、職業的、而是等級、地位的,最終所形成的是“士、農、工、商”等等權利化的、等級化的、豎向的等級地位排序。因此,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專職或專業的“職業政治家、職業經理人、職業技術工人”等等群體或階層,一直沒有明顯的出現。<br>
“重復”造就細節管理<br>
工業革命的事實告訴我們,高度專業化的職業能力,是來自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成千上萬次的重復性工作的結果———“重復”即造就了熟知細節、又造就了行為慣性。<br>
顯然,我們忽視了“重復”在管理中的重要價值。事實上,長期而持久的恪守某一項崗位或職業,是“職業人”的一個顯著特征。通俗的說,當你長年累月的從事一項職業并且千百次的重復崗位流程,熟悉自己的職業或崗位職責像熟悉自己的五官一樣時,那么,我們所期待的“細節管理”就會自然出現。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習慣,并非是來自個人自發性的隨意感悟,而是來自崗位職責的分解與設置,它并不是一個綜合的歸納,而是一個分解的過程,這也是為什么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第一步,總是從“工作分析”開始的原因。實際上,所謂的細節管理,其實就是一系列連續性的、可分解的、可識別的職業或崗位的操作規范或科學流程。<br><br><br><br>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