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中國養豬60年十大變化
一、數量成倍增長
建國初期,可以用于飼料轉化的糧食有限,全國生豬存欄6500萬頭左右,出欄5000萬頭左右,產豬肉400萬噸左右。2008年底發展到存欄4.5億頭,出欄6.5億頭,產豬肉4600多萬噸,分別是建國初期的6倍、10.8倍和11.5倍。
生豬數量的快速增長出現在三個明顯的階段。
一是1959年10月31日毛主席《關于養豬業發展的一封信》發表。信中提出,要把養豬看得和糧食同等重要,要大養特養其豬,以及其它牲畜。一頭豬就是一個小型有機化肥廠,如果能做到一人一豬,一畝一豬,肥料的來源就解決了。各級政府落實毛主席的指示,對飼養生豬賣給國家的農戶采取獎勵工分、糧食、化肥等措施,全國上下掀起養豬熱潮,促進了養豬業的發展。這封信今天讀來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至少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養豬業的重要地位應看作和糧食一樣重要,輕視不得。二是養豬可以造出有機肥,用于發展生態農業。三是養豬要上規模,達到一人一豬,一畝一豬的水平。
二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可以為養豬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飼料,國家實施“菜籃子工程”并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促進生豬生產。由于出欄和豬肉的大幅度增加,市場供應充足,國家取消了憑票供應豬肉。
三是20世紀九十年代以后規模飼養快速發展階段。畜牧業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產業,各種不同規模的養殖場、專業戶、聯合體等應運而生,并進行了各種產業化形式的探索,生豬生產水平快速提高。
二、質量明顯提高
在建國初豬肉供應短缺時期生豬生產的重點是增加數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追求的是“營養、衛生、方便、安全”。80年代后期,當我國徹底解決了豬肉供應緊張的問題后,為提高質量和安全水平,國家頒布了相關法律,有關部門出臺了加強防疫、檢疫、消毒、無害化處理、投入品監管、產地產品認定認證、產地追溯、市場準入等一些列制度和措施,對病害肉、垃圾豬、注水肉、有害殘留等進行了全程監管,保證了城鄉居民消費豬肉的放心、安全。
三、品種不斷改良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大,多少年來培育出適應不同地域生長被國家承認并載入《中國豬品種志》的地方品種有48個,約占世界豬品種數的1/3。這些豬種被分為6大類:華北型、華中型、華南型、西南型、江海型和高原型。這些品種具有明顯的適應性、抗病力強,耐粗飼、管理粗放,產仔率高,肉質風味好等特點。但與現代生活需求相比又有明顯的生長速度慢,瘦肉率低,體型審美差等不足。建國60年來全國各地的畜牧工作者,按照不同時期的消費需求,通過引進、雜交、選育、示范、推廣等措施,先后培育出不少即能適應不同地域生長又適應國內外不同消費需求的優良品種豬,對促進生豬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飼料營養全面
建國初期由于糧食主要是解決人的溫飽問題,生豬則以青粗或農副產品下腳料為主,造成生長速度慢,出欄率低。隨著糧食的增產和飼料科技的進步,70年代的葉洪海利用中曲和鹽水對傳統的粗飼料進行發酵,以及農作物秸稈的青貯發酵,顯著提高了消化率和營養價值;80年代的廣州軍區后勤的蔣永章、張道槐利用微量元素、維生素、鎮靜劑為主制成的“翠竹牌”添加劑,配合改進的精粗飼料,初步實現了營養互補,提高了生長速度;90年代前后泰國正大集團入住我國,在此影響和推動下先后出現了希望、大北農、康達爾、正虹、六和、通威、海大等飼料生產企業和集團,逐步使生豬飼料由傳統的有啥喂啥的季節性生產改進為由簡單配合到按營養標準生產相配套的全價、濃縮、預混合等飼料,有人開玩笑說“現在人的營養也沒有對豬研究的透徹”,使生豬生產發生革命性變化。
五、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