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信站: 天益社區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bs.tecn.cn)">http://bbs.tecn.cn)</a><br>
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 陳志武<br>
2006年5月 <br>
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是印度的2/3,現在中國的人均GDP比印度高70%到80%左右。正因為這一點,國內很多學者和政府部門官員說,印度盡管有新聞自由、有民主制度,私有產權等等,但是它并沒有創造出中國這樣的經濟奇跡。 <br>
<br>
中印比較的結論下得太早<br>
<br>
可是,比較兩國的發展勢頭,不能簡單著眼于當前的經濟增長率。舉例來說,美國上世紀30年代左右開始經濟大蕭條,西方社會在上世紀30年代普遍出現經濟危機,而蘇聯的經濟從30年代初到50年代一直保持高速增長,GDP增速比中國現在的增長速度還要高。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家普遍得出一個結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國家的經濟狀況,比信奉自由市場的西方國家好得多,于是從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很多國家,尤其是拉美、非洲、亞洲、東歐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幾乎普遍都采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發展模式。<br>
<br>
這段歷史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對當前的中國和印度進行比較的時候,不能簡單地將兩國過去十幾年或者二十幾年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比較后就輕易得出結論,說印度的自由民主、法治、私有財產權好像反而不能讓印度快速發展,而中國在不是代議制政府、法治不健全、新聞媒體信息流通不自由等情況下,經濟卻增長很快。<br>
<br>
最近一兩年的跡象進一步表明,某些關于中印比較的結論下得太早了,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尤其從金融發展對社會、經濟影響的角度來看,印度內在的經濟增長潛力比中國大的多。<br>
<br>
中國前些年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眾多廉價勞動力,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制造業和其他相關行業的服務,生產鞋、服裝、玩具、家用電器等。從國外轉移到中國來的生產技術含量并不高,即使是電腦生產,表面看來高科技的含量很高,但這些技術實際上已經非常標準化,成為簡單的生產內容,利潤率也并不高。<br>
<br>
當然,這些年通過改革開放,的確使中國制造業的技術含量上升到了一個新臺階,同時,中國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管理水平也上升到新的高度。這些轉變為中國經濟增長走出以簡單的制造業來創造工作機會、增加收入的模式,創造了越來越好的條件和基礎。<br>
<br>
但是相比之下,如果中國不在契約執行架構、信息提供架構、權力制衡架構等方面做更進一步調整,如果對行政權力的制約沒有實質性進展,產權制度繼續保留目前的公有制為主導,不從公有制轉變到私有制,如果仍然不能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可靠的法治架構和信息架構,那么中國要在經濟增加值、利潤率更高的服務業、第三產業上要超過印度,那是非常難的事。<br>
<br>
我曾多次撰文講述這樣一個觀點,服務業跟制造業不一樣,服務業交易的內容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制造業的各個環節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若市場上交易的內容是看得見的商品比如衣服、鞋類,這種市場的發展對于法制架構和信息架構的要求相對來說可以很低。但是若要去發展更高端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證券業,沒有相應的法治架構和信息架構是不行的,因為如果法治不可靠,老百姓所能掌握的信息很少,即使信息足夠多也非常不可靠,那么人們從事這種高端服務業交易的風險太大,人們的交易意愿自然會下降。金融業發展的核心是提高資產的流動性, 進而提高其使用效率, 提高其價值, 包括勞動力資產的價值, 制度差別的長遠價值即在此。<br>
<br>
<br>
<br>
印度的金融體系為創業者提供更多機會<br>
<br>
<br>
<br>
我最近去香港匯豐銀行考察,見面那天匯豐銀行剛剛公布上一年的財務狀況,上一年總運營收入大概是772億港幣,其中1/4來自香港,也就是說其中200億港幣來自香港市場。香港人口才600萬,200多億港幣除以600萬,平均每個人為匯豐銀行提供的收入達3000多港幣。這說明香港的金融化程度是多么高。當然,這只是匯豐一家的情況,其它銀行與金融公司還不在內。香港是中國和亞太地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金融市場,包括匯豐銀行在內的很多的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實際上不只是針對香港本地人,它們同時也為很多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韓國、新加坡等亞太各地區的客戶服務。<br>
<br>
通過舉這個例子,我想說明的是,香港很小,但它的金融化程度特別高,因此,香港有非常強的能力去配置和調動資源。金融證券業發展最大的作用是把所有不能直接流通的死的資產,包括人力資本、房地產、土地以及未來的收入流等等,通過金融票據化的發展變成活的資產,主要形式就是進行貨幣化或者證券化,這樣一來資源配置的增值效率就能達到人類社會此前從來達不到的高度。這就是為什么香港每個人可以為匯豐銀行貢獻3000多港幣的利潤,這就是高度金融化所帶來的奇跡。<br>
<br>
當前,印度經濟的金融證券化程度無法和香港比,但我們至少可以將印度和中國做一個比較。印度的股票市場上所有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是其GDP的80%,而中國的流通股市值不到GDP的10%,也就是說,印度資產和財產的股票化、證券化的程度是中國的8倍。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印度通過民間的和證券市場的金融證券化,使得印度配置和調動資源、利用現有資產和財富發展經濟的能力比中國強很多。<br>
<br>
具體來說,印度的銀行體系中有27家政府銀行,25家私人銀行,46家外資銀行,有47000個非銀行金融機構,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基本上都是私營的。此外,還有差不多100多家商業銀行,其中75%都是外資的或私營的銀行。這種情況下,印度為創業者和企業所能夠提供的融資手段和渠道以及融資額,就比中國多很多。<br>
<br>
印度銀行的商業貸款中,有35%貸給國有企業,其他65%都是貸給私人、家庭和私營企業,銀行資產占GDP的比率為70%;相比之下,中國銀行貸款方向剛好顛倒過來,70%貸給國有企業,30%貸給私人。此外,中印呆壞帳的比率不一樣。從貸款去向來講,正因為印度的銀行體系和整個非銀行金融體系包括資本市場的私有化程度或者民營化的程度遠遠比中國高得多,所以他們的貸款往往流向那些能帶來更高回報的私有企業、呆壞帳比率比較低的私有企業,而不是像中國這樣不斷將資金送往國有企業。<br>
<br>
印度的私有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私有化的程度,使印度經濟能夠為創業者提供比中國高得多的發展資金,印度年輕人自己創業的機會,比中國年輕人好得多。印度有47000個非金融機構,這足以為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和中年創業者的事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而在中國金融體系由國家壟斷的情況下,100個年輕人里面可能有99個只有打工的份,只能從事制造業或者簡單的研究或者其他行業的工資人,而不能變成創業者,即使是孫大午這樣的能人,融資也非常艱辛,逼著人們只能打工, 沒能創業。<br>
<br>
中印兩國的財富效應很不一樣。金融化、證券化的程度越高的社會,越能夠提供條件讓大家更好地配置資源、創造財富,尤其是從事更高經濟增加值的生意的機會和可能性會大大增加。<br>
<br>
那么,為什么印度的金融證券行業比中國更發達得多呢?這涉及到我原來談得比較多的一個話題。根本上來說,金融證券整個行業平時的交易都是票據交易、契約交易,如果沒有可靠的、獨立的第三方也即政府來提供契約執行的架構,也沒有作為獨立第三方的媒體來提供充分的可靠信息,那么誠信環境就無法建立起來,以金融票據和金融契約交易為核心的金融證券業就不容易發展起來。<br>
<br>
大家都在講誠信。我認為對誠信的要求不能只是一個口號,一個愿望,而應該具體落實到提供契約執行的架構,保證行騙者不會在沒有任何懲罰的情況之下就輕而易舉地逃脫責任。另一方面,如果新聞媒體等等媒介所能夠提供的信息量以及所提供信息的準確度都能提升,那么金融證券市場上人們受騙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大縮小,從而使更多的投資者和金融從業者以及需要金融證券服務的人,愿意加入這些行業從事市場交易,這樣金融市場、證券市場才有可能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如果沒有這些制度架構的支持,在中國目前的制度架構之下,很難讓金融證券業健康和繁榮地發展起來。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么中國相對于印度的比較競爭優勢也就很難產生。<br>
<br>
全球資本在流向印度 <br>
<br>
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環境之下,競爭已經遠遠不只是簡單的勞動力競爭。全世界共有60億人口,60億雙手,在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中,簡單勞動力的供給量幾近于無限,簡單一雙手的邊際價值非常低,幾乎等于零,因此,簡單勞動力的價格自然就沒那么高了。<br>
<br>
在這種情況下,資源上的競爭也沒有太大意義,人們可以通過很便宜的輪船運輸把資源從一處運到另一處。因此,今天世界的競爭主要就是制度競爭,看哪個國家更能夠為金融證券交易雙方提供更好的契約執行架構和信息架構。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在這兩方面做得更好,就可以更多地從事那些經濟附加值更高的工作,經濟增長質量就可以更好。<br>
<br>
過去的幾個月,我在紐約等不同地方了解了美國一些投資者的取向。近來,他們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就是基金會和機構投資者對印度投資的熱情普遍高于對中國的投資熱情,比如卡耐基基金會。就我了解,卡耐基基金會投資委員會所遞交的任何一個要投資印度的項目,百分之百都會被輕松批準,大家一致認為印度擁有民主、法治、新聞自由等各方面的制度保證,他們對印度的經濟增長一點也不擔心。然而,卡耐基基金會投資委員會遞交的投資到中國的項目,十個中有八、九個都會被打回來。<br>
<br>
不僅卡耐基基金會這樣,其他很多基金會也都是如此。去年,印度股市長了百分之五十幾,前年漲得更多。很多基金的錢已經轉向印度的股票市場、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基金。里昂證券本來非常關注中國,但現在它的相當一部分注意力轉移到印度去了,他們無法把注意力大量集中在中國,因為在中國證券業賺不到錢。中國市場上的投資機會很受限制,股市被政府嚴加管制,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股市實際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更多時候是一種行政安排,是行政計劃場所而不是市場交易場所,這種情況下,國際資金的流向、投資意向偏好從中國轉向印度是必然的。現在國內對這個趨勢的反應還遲鈍,等中國反應過來時已經太晚了。<br>
<br>
事實上很多機構現在并不放心也不太愿意把更多的錢投在中國,他們更愿意把錢投在印度,但短期內沒有辦法,因此,暫時還是只能投資在中國,畢竟目前中國的勞動力以及基礎設施方面相對印度尚存在優勢。我在和紐約投資機構的接觸中已經很明顯地感覺到這種投資意向的變化,中國必須及早了解這種投資意向的變化,這是非常重要的、有遠見和預測作用的指標。<br>
<br>
中國應該強化激勵機制<br>
<br>
中國表面看來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地方官員和高層官員把大量精力放在形象工程上。但我們不能只陶醉于這種表面的東西。印度與中國在進行一場龜兔賽跑,事實上,它正在緊步追趕。中國如果繼續把錢大量投入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忽略看不見摸不著的制度建設這種軟的東西,是很危險的。<br>
<br>
當然,不管怎樣,中國現在至少可以直接同印度等其他國家比較、競爭,這本身也是很有促進作用的,長此以往,將迫使中國在制度等軟的方面進一步改革,使軟的制度架構能夠像印度和美國那樣更有利于市場交易,讓人們在更可靠的契約執行架構、交易執行架構之下,勇于進行市場交易。希望中國政府更加大膽地去做出一些制度調整。在誠信缺乏、法制不可靠、信息不暢通而且即使有信息,其內容也不那么可靠的環境之下,任何看不見摸不著的非實物的東西,都不容易在這個社會里有太大的發展前景。<br>
<br>
文化產業是另一個明顯的例子。按理說,中國有13億人口,它的娛樂、文化市場應該是世界上最大的,但事實上,不管是電視劇、電影還是文化創作,都被中宣部以及其他文化部門嚴加管制。有意思的是,很多文化界的人士呼吁把儒學變成儒教,然后進一步變成國教,要發揚光大中國的文化傳統。我個人認為,在現代社會、交通工具和市場范圍都發達到當今這個程度的情況之下,恢復這些傳統的文化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但即使恢復傳統文化能解決問題,我認為人們需要看清楚的是,究竟是什么東西妨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br>
<br>
在中國自己的娛樂行業、文化創作行業、影視業都受到壓制的情況下,老百姓特別是年輕人在娛樂和文化消費上除了好萊塢和韓國就沒有別的選擇,出現這種現象,不能怪社會成員,因為人們別無選擇。現有各家國內電視臺的內容大同小異,即使再多添幾個電視臺又能怎樣?就像是又多了幾棟外表漂亮的大樓,一進去看就知道,里面的管理一塌糊涂。<br>
<br>
因此,對于任何一個領域來說,沒有競爭、沒有激勵機制、沒有創作自由,就沒有創造力。現在強調自主創新,要把中國變成創新型國家,但是,如果在產權制度上仍然不能做到從國有制改為全面的私有制,中國根本不可能變成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國家只能是一個夢想、一個口號。事實上中國有很多一流的工程師、一流的科學家,同時也有很多的資金,因為在國家壟斷銀行體系金融體系的情況下,國有項目要資金是不成問題的。但為什么中國的科技就是發展不起來?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沒有激勵機制,沒有以私有產權為基礎的激勵機制。<br>
<br>
文化領域也是這樣。只要所有電視臺都是國有的、出版社都是國有的,其他的媒體都直接間接屬于國有,沒有對于個人的創業激勵,那么個人的創新動力自然也不會有。在沒有可觀的經濟回報的情況之下,讓人去挖空心思日日夜夜進行創造,這只能是夢想。<br>
<br>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國內最可能在紐約或香港上市的行業,就是創新創業最活躍的行業,如分眾、攜程等等。這個現象為中國的學者和政府部門官員提供了非常明顯的啟示,它說明,如果中國的投資還不對民營企業開放的話,那么整個中國經濟要繼續依靠外資、外貿去拉動;如果真的要把中國轉變成創新型國家,若不讓股市和私有制這兩個根本性的動力發揮作用,而光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沒什么用的。<br>
<br>
中國歷史上創意最強的時期,一是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各個諸侯國互相之間進行激烈競爭,孔子管子等都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但是這種繁榮景象在秦始皇統一之后就不復存在。二是19世紀末期,尤其是民國時期的上海租界,文藝創作有一段繁榮的時光。在1911年到1928年的17年間,中國基本上處于無政府狀態,那段時期可謂是中國文藝創作和其他方面的發展和創新最有活力的時候,這種歷史對于理解中國的自主創新出路很有啟示。<br>
<br>
事實上,我認為,中國目前已有的一些創新動力,還得感謝美國和香港等自由世界資本市場所提供的拉動力。如果沒有這些世界市場提供的拉動力,僅靠中國自己來激發這些創新激情,中國的經濟可能難有現在這樣的成就。<br>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