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嚴寒的季節,人體的生理及代謝均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導致人體對營養產生特殊的需求。
在寒冷的刺激下,使甲狀腺素分泌增加,機體散熱增加,以維持體溫的恒定,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故基礎代謝率增加10%—15%。而人們畏寒甚至寒戰都要消耗能量。所以低溫下人體的能量(能量食品)應較常溫下增加10%—15%。能抵抗寒冷的營養素有:
生熱營養素
1.脂肪 脂肪有增強人體耐寒的作用,在膳食中脂肪的供能比應增加到35%。有研究證明,吃高脂膳食的動物突然進入寒冷的環境,其耐寒力要比吃低脂的動物強。而且人在寒冷環境對脂肪的利用增加,脂肪的攝入量也相應增加。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在冬季的膳食調配上,可以多增加一些膏粱厚味如燉肉、熬魚、火鍋等的原因。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其供熱比不應低于50%。動物在寒冷的環境中肝臟和肌糖元迅速減少甚至消失,血糖(血糖食品)上升,雖然這時脂肪和蛋白質(蛋白質食品)的代謝也增強,但糖類首先被利用。動物實驗證實,給予高糖類飼料,小白鼠在短時間內對低溫的耐力增強;而給予高脂飼料時,須在較長時間后發揮作用,所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對增強機體耐寒能力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3.蛋白質 蛋白質供熱比為13%—15%,其中含蛋氨酸較多的動物蛋白質,應占總蛋白質的50%。因為蛋氨酸在體內通過轉移提供一系列耐寒適應所必需的甲基,甲基對提高機體耐寒能力極為重要。
微量營養素
1.由于能量的需求增加,因此與能量有關的維生素如維生素B1、B2、PP也要相應增加。專家建議維生素B1 3毫克/天,維生素(維生素食品)B2 2.5—3.5/天,尼克酸(PP)15—25毫克/天。
2.維生素C與寒冷的適應性有密切的關系。
有人曾經觀察到,攝取大量維生素C可以明顯地減少因寒冷而致的直腸溫度下降,并可緩解腎上腺的過度應激反應,增強對寒冷的耐受性。實驗發現,每天給猴子大劑量維生素C可以增強對寒冷的抵抗力,將猴子由室溫轉移到—20℃時,每日給予325毫克維生素C時其直腸溫度下降比給予25毫克的少。在人體也發現,在寒冷環境的人血液中維生素C的含量和尿中排出的維生素C的量都比非寒冷地區的人低,補充維生素C后,這種現象即可解除。多數人認為,在低溫下每人每日應供給維生素C70—120毫克。
3.維生素A也有利于增強機體對寒冷的耐受力,日供應量也應該提高。
4.無機鹽
鐵(鐵食品) 科學家指出,人們如果常常感到冷,可能是體內鐵不足引起。美國科學家對身著泳裝婦女進行耐寒測試,結果發現,那些怕冷的婦女大多數體內鐵質不足,而一旦補充鐵,癥狀就大大改善。由于鐵在體內參與血紅素合成,能提高血液攜氧能力,故缺鐵者外周組織的供氧減少,缺氧則組織的能量代謝發生障礙,自然會因產熱不夠而感到冷。所以冬天要注意多攝取富含鐵的食物。
鈣(鈣食品) 因為冬天日照短而且紫外線強度低,因此容易引起缺鈣,所以要注意增加富鈣食品或適當補鈣。
鈉 有文獻報道,寒冷地區攝入較多的食鹽,可使機體產熱功能增強,所以我國北方人飲食偏咸,但過咸會對血壓(血壓食品)產生影響。
提示:冬天寒冷季節飲食應吃飽但不要過量,宜多選用谷薯類及粗雜糧、脂類、豆類及新鮮蔬菜(蔬菜食品)和水果(水果食品)。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