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后盤吸蟲病是由前后盤科的各屬吸蟲寄生所引起的疾病。成蟲寄生在羊牛等反芻獸的瘤胃和網胃壁上,危害不大,幼蟲則因在發育過程中移行于真胃、小腸、膽管和膽囊,可造成較嚴重的疾病,甚至導致死亡。該病遍及全國各地,南方較北方更為多見。
[病 原]
前后盤吸蟲種屬很多,蟲體大小互有差異,有的僅長數毫米,有的則長達20余毫米;顏色可呈深紅色、淡紅色或乳白色;蟲體在形態結構上亦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其主要的共同特征為:蟲體柱狀呈長橢圓形、梨形或圓錐形,兩個吸盤中,腹吸盤位于蟲體后端,并顯著大于口吸盤,因口、腹吸盤位于蟲體兩端,好似兩個口,所以稱為雙口吸蟲。現例舉我國常見蟲種中的兩種如下:
鹿前后盤吸蟲 新鮮蟲體呈淡紅色,圓錐形,稍向腹面彎曲;體長5~13毫米、寬2~4毫米。后吸盤較口吸盤大2.5~8倍。無咽,腸管分兩支終于后吸盤的背側。睪丸兩個,呈橢圓形或稍分葉,前后排列于蟲體后部。 卵巢圓形,位于睪丸之后,卵黃腺呈顆粒狀,分布于蟲體兩側,從食道末端直達后吸盤。子宮彎曲,生殖孔開口于腸管分支處稍后方的腹面。
蟲卵橢圓形,淡灰色;長110~170微米、寬70~100微米;有卵蓋內含圓形胚細胞,卵黃細胞不充滿蟲卵。
殖盤吸蟲 白色蟲體,近圓錐形,其形態和鹿前后盤吸蟲類似;長8.0~10.8毫米、寬3.20~3.41毫米;有肥厚的食道球,腸管略有彎曲,終于卵巢邊緣;睪丸前后捧列。蟲體的主要特征是有生殖吸盤環繞于生殖孔的周圍。
蟲卵長112~136微米、寬68~72微米。
[診斷要點]
臨床癥狀 該病發生于夏秋兩季?;佳蛑饕Y狀是頑固性拉稀,糞便常有腥臭;體溫有時升高;消瘦,貧血,頜下水腫,粘膜蒼白。后期,則可因極度消瘦衰竭死亡。
剖檢變化 剖檢可見成蟲造成的損害輕微,但童蟲移行中可使小腸、真胃粘膜水腫,有出血點,發生出血性腸炎,粘膜發生壞死和纖維素性炎癥;盲腸、結腸淋巴濾泡腫脹,壞死,有的形成潰瘍;小腸內可有很少幼蟲,腸內充滿腥臭的稀糞;膽管、膽囊膨漲,內有童蟲。
實驗室檢查 依據其癥狀表現及流行病學情況,對可疑病羊進行病原檢查。生前診斷常用糞便水洗沉淀法或直接涂片法鏡檢蟲卵。鏡檢時應注意與肝片吸蟲卵相區別。死后診斷則可依據剖檢的病變情況并發現相應的成蟲或童蟲確定。
[防治錯施]
治療 可選用下列藥物:
1.氯硝柳胺(滅絳靈) 該藥對驅童蟲療效良好。劑量按每千克體重75~80毫克,口服。
2.硫雙二氯酚 驅成蟲療效顯著,驅童蟲亦有較好的效果。劑量按每千克體重80~100毫克,口服。
3.溴羥替苯胺 驅成蟲、童蟲均有較好的療效。劑量按每千克體重65毫克,制成懸浮液,灌服。
預防 可參照肝片吸蟲病,并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和條件,制定以以期驅蟲為主的預防措施。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