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戶缺乏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飼養工藝設計不合理,飼料營養浪費,重治不重防,濫用藥物,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死淘率升高,甚至發生藥物中毒等,已成為我國養雞生產中較為普遍的問題。加上市場波動,直接影響養雞業的經濟效益,嚴重挫傷了養殖戶的積極性。尤其是廣大農村,養殖水平低,投入高,效益差的“窮養雞”方式一直存在。因此,科學的管理,降低養殖成本,是提高養雞生產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
1選擇良種
在養雞生產中,良種化是提高商品率、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專業戶應根據當地市場供需情況和自身條件確定飼養肉雞還是蛋雞,選擇什么品種,同時對所選擇飼養品種的飼養技術及生產I生能要有足夠了解,避免盲目引種。
當前蛋雞的品種較多,如海蘭、羅曼、伊莎、海賽克斯、黃金褐、迪卡等。這些品種在相應的飼養管理條件下,都能取得較好的生產成績。但由于我國氣候、環境和飼養條件各地差異較大,不同品種在各地區表現各異。因此在選擇品種時,應選擇當地飼養量大、生產表現良好的雞種,不可求新求異。其次應當選購有一定飼養規模、飼養管理條件以及疾病凈化比較好的種雞場的雞苗,不可貪求便宜,購買條件差的種雞場雞苗。
2選好雞苗
雞苗的質量是能否獲得較好養雞效益的基本因素。養雞戶可以自己孵化,也可以選擇信譽好、有一定生產規模、技術水平較高的種雞場提供的雞苗。
不論是自己孵化還是購買的雛雞都要進行個體選擇。選擇的標準是:肛門干凈,沒有黃白色的稀糞粘著;臍帶吸收良好,沒有血痕存在;腹部收縮良好,喙、眼、腿、爪等無畸形。符合這四條標準的才是健康雛雞;其中一條標準不符合就不能選用,因為弱雛成活率低,生長速度慢,不宜飼養。
3自配飼料
自配飼料可以充分利用當地飼料資源,便于科學搭配,既能全面滿足雞的營養需要,又能降低飼養成本,從而提高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
自配飼料必須掌握所養的雞需要哪些營養,因不同品種雞的營養要求不同,比如輕型產蛋雞、重型產蛋雞、肉雞或種雞,各種雞需要的營養是不完全一致的。一般飼養標準推薦的不同營養成分的含量是為滿足雞正常的生理、生長發育或生產的最低營養需要量。在此基礎上再根據養雞場的具體情況,如環境溫度、飼養方式、雞群健康狀況的變化稍作調整。對不同品種的雞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應采用不同的飼料配方,在斷喙、轉群、運輸、雞群發病時,應飼喂營養全面,富含維生素的飼料。
自配飼料以加工成碎屑狀為好,攪拌均勻,并保持飼料配方相對穩定,不要輕易改變,如果必須改動,則應在一周內逐漸改變。切勿使用發霉、變質的飼料原料。不能有特殊的味道,對適口性差或味道不好的飼料,可用調味劑來增加雞的食欲。
4科學換料
在規模養雞中,根據不同季節、不同日齡給雞科學換料,雞不但生長快,還可增加母雞機體的營養物質儲備,從而確保母雞開產平衡和持續連產。
給雞換料,首先應按品種飼養的標準進行。一般給19-20周齡的雞換喂蛋前料 (也稱過渡料),料中的鈣和蛋白質的成分應比青年雞的飼料有所增加,一般鈣的比例為l%,粗蛋白質為16.5%,換料時,應用半月左右的時間逐漸完成換料過程。給產蛋雞換料,最好選擇在產蛋率為2%-5%時換為產蛋雞料,產蛋雞飼料含鈣應在3.4%-3.5%,含粗蛋白質應達到18%。換料時,如果是夏季以后利用自然光照培育的后備雞,往往開產較晚,可在18周齡開始換料;如果是冬季以后利用自然光照培育的后備雞或早熟品種雞,往往開產較早,可在17周齡時換料。
給后備雞換料,不可直接換成產蛋雞料,也不可突然換料。若急于一次性完成換料,往往會因鈣和粗蛋白質的成分突然增高,特別是蛋白質增高,而引起飲水量增加,雞的機體往往因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拉稀。因此,給青年雞換料,飼料含鈣一般在0.8%左右,粗蛋白質在15.5%左右。
5改進設備
5.1改進食槽的設計。應根據雞齡大小,選擇大小適宜的有檐料槽,槽的上緣應加邊,呈凹形,防止飼料外濺;料槽的高度要高于雞背2—3厘米。
5.2改平養為籠養。平養方式占用房舍多,飼料浪費嚴重。籠養雞生活在籠內,活動量少,耗料減少。
5.3雞舍溫度要適中。冬季要保溫防寒,夏季要防暑,尤其冬季雞舍溫度不應低于10℃,如環境溫度過低,雞體要多產熱,以維持體溫,因此耗料多,飼料報酬低。
6正確管理
6.1培育優質健壯的雛雞,是獲得高產的基礎。育雛期一定要按相應的飼養手冊控制溫度和光照。一般來講,育雛溫度從33℃開始,每周減少2℃,直至21℃;光照從每日23小時開始,每周減少2小時,至12小時。按常規免疫程序預防接種,8-10日齡斷喙,注意通風換氣,以縱向通風、濕簾通風為好。育成期的關鍵是抓體重控制,提高均勻度。實踐證明,16-18周齡體重均勻度與產蛋的持久性及成活率呈正相關。所以,育成期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將體重控制在標準體重范圍內,并且將均勻度提高到85%1)1上。具體做法是:每周隨機抽取總數5%的雞(不少于30只),空腹進行稱重,將其平均體重與標準體重對比,若體重超標,下周則不予增加飼料,維持本周飼料量。若體重低于標準,下周應適當增料,但不能太多,擬定一個加料計劃,使體重在3周時間內達到標準。同時根據均勻度的高低,將群體分為大中小3群。
6.2產蛋期間,同樣定期稱重(一般每4周一次),判斷體重增加是否正常,并且結合生產性能確定飼喂量。盡可能減少應激因素的影響,如更換飼料、嚴寒與炎熱、通風不良、光照突變、疫苗接種、人員來往、車輛噪聲等,保證蛋雞在穩定、安靜的環境條件下,發揮最大的生產潛力。
6.3光照對于提高成活率、促進產蛋有直接作用。雛雞1-2日齡給予23小時光照,以利于進食,以后逐漸轉為恒定光照或自然光照。育成期以自然光照為主,有條件可實行密閉遮光的恒定光照8-12小時。18周齡至少應給予13小時的光照刺激,以后每周或每兩周增加15-30分鐘,直至每日16—17小時。光照增加過快(每周增加超過1小時)會引起啄肛、脫肛等不良現象。光照強度以10-20勒克斯為宜,即3-4瓦/米。,切忌紊亂或減少光照時間。
6.4及時斷喙。一般第一次斷喙在7-10日齡之間進行,第二次在10-12周齡進行。斷喙時動作要干凈利落,上下喙分別切除1/2和1/3,讓雞既能吃料,又不會將飼料啄到槽外。6.5及時淘汰公雞。在育雛階段,公雛比母雛多耗料25%左右,若不及時淘汰,不僅耗料多,飼養面積占用多,而且還會影響母雞的正常生長發育,所以最好在剛出雛時淘汰。種雞群公母比例要適當,蛋用種雞、肉用種雞公母比例分別為l:15-1:20和1:10-1:14。若采用人工授精技術可使公母比例降為1:30—1:50,從而減少料耗。
7生物安全
7.1發揮禽舍的隔離功能。雞場要遠離居民區、其他畜禽生產場所和相關設施、集貿市場、交通要道;雞場的設施應合理利用地勢、氣候條件、風向及分隔空間。按照各個生產環節的需要,合理劃分功能區。要便于對人、雞、設備、運輸、甚至空氣走向進行嚴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房舍建筑應注意相對密封性,便于環境控制,主要針對溫度、濕度、通風、氣流大小和方向、光照等氣候因素。便于清洗和消毒,可給雞群提供安全和舒適的生存環境。建筑物應能防鳥、防鼠、防蟲。周圍環境以盡可能減少和殺滅雞舍周圍病原為目標,便于進行經常性的清洗和消毒,保護良好的環境衛生。
7.2嚴格的人員控制。專門設置供工作人員出入的通道,可對工作人員及其常規防護物品進行可靠的清洗及消毒處理,最大程度地防止人對病原的攜帶。杜絕一切外來人員的進入,盡可能謝絕參觀訪問,盡可能減少不同功能區內工作人員的交叉現象發生,一旦交叉要有可行的清洗和消毒處理措施。直接接觸生產雞群的工作人員應盡可能遠離外界禽類。工作人員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對所有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經常性的生物安全培訓。
7.3雞群控制。盡可能減少雞群進入雞舍前的病原攜帶,通過日常的飼養管理減少病原侵襲和增強雞群抵抗力。引進病原控制清楚的雞群,重點檢測無經蛋傳遞,甚至無蛋殼傳播的病原,如禽白血病病毒、雞白痢桿菌、MG、MS、REOV、EDSV、CAV等。避免不同品種、不同來源的雞群混養,貫徹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盡量做到免疫狀態相同。盡可能減少日常飼養管理中的應激發生,防止生產操作中的污染和感染。雞群應進行日常觀察及病情分析。雞群應保證定期健康狀況檢查及免疫狀態檢測。運輸環節中要防感染,提供適當的環境進行必要的清洗消毒。
7.4清潔與消毒。禽舍的清洗與消毒主要是全進全出中禽舍空欄時期的清洗及消毒,日常環境衛生的保持。應做到物品及工具的常規清洗及消毒、進出各功能區的清洗消毒及運轉保證、環境及物品清洗、消毒效果檢測。
7.5飼料、飲水控制。提供充足的營養,防止病原從飼料和飲水進入雞舍。應用完善配合飼料及飼喂技術,供給充足合格的飲用水。注意飼料和飲水的質量檢測。
7.6墊料及廢棄物、污物處理。墊料、糞尿、污水、動物尸體以及其他廢棄物是疾病傳播中最主要的控制對象,是疾病病原的主要集存地,應集中妥善處理。
8分群飼養
分群飼養是養雞生產的重要措施之一。適宜的群體作為一個飼養管理單位,應與自己的設施、飼料、技術措施相適應。肉仔雞群不宜過大,一般情況下以400只左右為一群,并且要時常進行強弱大小分群。飼養密度按每平方米10-15只較為合適。公母雞分群飼養不但有利于母雞生長發育,提高整齊度和商品率,還可更好地適應市場。公雞群長得快,體重大,可早出欄7-10天,母雞可晚出欄作為整雞烹飪食用雞出售,從而明顯地提高經濟效益。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