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對蝦種苗試驗場遂溪縣草潭鎮長洪基地
對蝦高位池養殖最早出現在臺灣省,是一種高密度集約化式養殖,具有投資大、產量高、病害少、養殖成功率高但風險大等特點,根據養殖池底質,放養方法不同又可分為多種養殖模式,養殖戶可結合自身養殖條件,選擇最適養殖模式,達到最佳養殖效果
對蝦高位池養殖模式又稱提水式精養模式,是在海水高潮線以上的沙灘建造養殖池開展對蝦養殖,較傳統的灘涂圍墾挖池養殖模式最大的區別就是將養殖池建在海岸線以上的沙灘上,不論高潮、低潮都能把池內水體排干。對蝦高位池養殖最早出現在臺灣省,湛江地區最早開始高位池養殖是在八十年代的湛江市對蝦種苗試驗場遂溪縣草潭鎮長洪基地。近年,高位池在我國廣東、海南、廣西發展很快,并逐漸向福建和江浙沿海等地發展。
一、高位池養殖模式特點
對蝦高位池養殖模式是一種高密度集約化式養殖,具有投資大、產量高、病害少、養殖成功率高但風險大等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高位池建于高潮線以上,高于海平面3-10米,一般應離海邊200米防護林以后的地方,不受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影響。
(2)養殖進水依靠機械提水,排水容易,方便集污及曬池,底質保持良好,休產曬池可以較徹底殺死病毒細菌,保證養殖成功率。
(3)沙底(沙面下20-30cm鋪農用薄膜保水)、水泥底或地膜底防止滲漏,保證對蝦良好的棲息底質,且易于清整。
(4)水泥護坡和地膜使外來生物不易進入養殖池,特別是甲殼類螃蟹等,因而減少感染白斑綜合癥病毒(WSSV)等病害機會。
(5)從海里提水可以不受天氣及潮水影響,可全天進排水,養殖積極主動性強。
(6)高密度集約化養殖。一般每畝放苗密度6-12萬尾,畝產500-1500kg,最高放苗密度甚至可達40萬尾/畝,畝產高達3000 kg,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7)池塘對蝦產量的增加同時須增加增氧機及加強水質調控。增氧機裝配密度一般為每畝配備1臺1.5千瓦的四葉輪水車式增氧機。
(8)養殖場規模一般較低位池小,單一蝦池也比較小,一般2-10畝,最佳2-5畝,加之進排水方便,因此養殖安排機動性強,操作靈活,便于管理,通過標粗過塘一年可以多茬養殖。
(9)高位池養殖一般為高密度養殖,提水、增氧等均需大量電費,投入成本較低位池高很多,高密度高產高回報,但同時風險也比較大。
二、不同底質養殖池養殖模式
根據其蝦池的底質結構特點可分為三種:一為水泥護坡的沙底養殖池;二為鋪地膜式的養殖池;三為池壁及池底均為水泥建造的養殖池。
1、水泥護坡沙底池養殖
水泥護坡沙底池顧名思義即是利用水泥、沙石澆灌或用磚砌以水泥涂布建立堤壩,池底鋪墊農用膜防滲,農用膜上面覆蓋20-30cm海邊細沙鋪底的一種養殖池。其優點在于養殖池堤壩堅固,對烈日、大風和暴雨的抵抗能力較強,還可以為喜潛沙性的對蝦提供良好底棲環境,但該類養殖池也存在一定的缺點。首先,其建筑成本較土池和鋪膜池高;其次,由于養殖池經受日曬、雨淋、養殖水體壓力等,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水泥護坡可能會出現裂縫,從而引起水體滲漏現象;再次,沙底雖然能為養殖對蝦提供一個較為適宜的棲息環境,但由于其清洗較為困難,養殖過程中的殘餌、對蝦排泄物及生物殘體等有機物容易沉積于池底,且不易清除,從而造成底質環境的逐漸惡化。
根據水泥護坡沙底池的上述特點,在養殖管理過程中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發揮其優勢,規避其不足。第一,在放苗前應該仔細檢查堤壩的狀況,發現有裂縫的地方可用瀝青或水泥進行修補;第二,每次收蝦后都應對池底進行徹底的清理,將沉積于沙子中的有機物用高壓水泵沖洗,該過程在實際操作中又俗稱為“洗沙”。若沙底已經經過多茬養殖,無法徹底清洗干凈的則應考慮鏟除表層發黑的細沙,換上新沙;第三,在放苗前對底質進行有效的翻耕、曝曬、消毒,以免殘余的有機質或致病微生物潛藏在沙底中;第四,在養殖過程中施用有益菌和底質改良劑,避免有機物長期沉積于池底引起底質惡化;第五,在建造養殖池時可將池子設計成圓形或圓角方形,池底則設計成一定的坡度,微微向中央排水口傾斜,并以中央排水口為圓心,3-5m為直徑,用磚塊、水泥鋪設一個中央排水區,以減小池底的排水阻力及避免中央污物滲入沙質,排水網架或塑料板平鋪在池中心最低處,池水順著排水口形成旋渦急流帶著污物排出池外。
2. 鋪地膜池養殖
在對蝦養殖池中鋪設地膜的最大優點就是易于清理。眾所周知,一般對蝦養殖池經過多年養殖后,其底質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蝦池老化,而這正是一個引發對蝦病害的潛在誘因。在養殖池底鋪設地膜,加之配套中央排污系統,一方面,既有利于養殖過程中及時排出沉降于池底的污物;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對蝦收成后對養殖池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一般用高壓水槍就可輕易將粘附于池底的污物清除,再加上一定時間的曝曬及帶水消毒即可把養殖池清理干凈,及時進行下一茬的對蝦養殖。因此,地膜式養殖對延長對蝦養殖池塘的使用壽命,實施有效的對蝦養殖的底質、水質管理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另外,由于鋪設的地膜一般為黑色,養殖的環境水色較深而蝦體色較深,煮熟后更加鮮紅美觀,因此鋪地膜池養殖的南美白對蝦深受加工廠歡迎而售價高。但臨近春節,南方的南美白對蝦活蝦長途運輸至全國各地時,地膜池養殖的南美白對蝦比沙質底養殖的成活率明顯要低而售價也稍低。
目前,常用的地膜有進口或國產等品牌,價格一般在3-10元/m2,使用壽命為三、五年到十幾年不等。在選擇地膜時除關注價格成本外,尤其應特別注意地膜的質量,最好能選擇質量有保障的名牌產品,以避免因質量問題造成地膜破裂導致池塘滲漏,或因地膜使用壽命過短造成二次投資。
3. 水泥池養殖
水泥養殖池集中了上述兩種養殖池的優點,既堅固又易于排污,也方便養殖過程中的生產管理,而其最大缺點則為:使用時間較長后池體容易出現裂縫,且池塘的造價相對較高,這與“水泥護坡沙底池”有些類似;同時經長途運輸的對蝦成活率明顯較沙質底養殖的低。
根據其基建投資成本,池塘保養維護,生產管理,養殖生產成本,養殖效果,養殖經濟效益等綜合優、缺點分析,筆者認為水泥護坡沙底池和地膜池更適合生產要求。
三、不同放養模式
根據蝦苗的放養和養殖的方法可分為四種:一為直接放養;二為中間培育;三為一放多捕;四為輪放輪捕。下面詳細介紹:
1、直接放養
直接放養,就是將蝦苗直接放至池塘中養至收獲,中間不過塘搬苗。放苗密度一般為6-12萬尾/畝,若是定向生產小規格商品蝦還可適當提高密度,但不宜超過30萬尾/畝。放苗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 避免在迎風處、淺水處放苗,而應選擇避風處放苗。
(2) 放苗時間應選擇在天氣晴好的清早或傍晚,避免在氣溫高、太陽直曬、暴雨時放苗。
(3)放苗前做好計劃,放苗時準確計數,做到一次放足,以免后期補苗。
(4)各池均可設置一個蝦苗網,放苗時取少量蝦苗置于其中,以便觀察蝦苗的成活率和健康情況。
2、中間培育
中間培育,中間培育又稱中間暫養,廣東一帶俗稱“標粗”,是指先將蝦苗暫養在一個較小的養殖水體內飼養一段時間(20-30天),待其生長至體長約3-5cm后再移至養成池中進行養殖。通常標粗池中的蝦苗放養量為120-160萬尾/畝。采用中間培育法有以下優點:首先,標粗池的面積較小,便于養殖管理,可提高餌料的利用率,做到合理投餌,降低生產成本;二則可提高蝦苗的環境適應能力,綜合提高對蝦養殖的成活率;再者,在養殖過程中合理安排好蝦苗的標粗時間與養成時間的銜接,可大大縮短整個養殖周期的耗時,實現高位池多造次養殖。缺點為:首先,標粗時放養密度大,生長速度慢,也較容易發病。其次,搬苗過池時對蝦必須重新適應新環境,有時處理不當容易應激誘發蝦病或生長速度減慢。
中間培育搬苗過池應注意以下事項:
(1)中間培育一般20-30天,體長3-5cm即要搬苗,切莫中間培育時間太長,時間越長,蝦苗越大,應激反應也就越明顯。(2)南美白對蝦蝦苗的放養密度為120-160萬尾/畝。(3)南美白對蝦高溫時易應激抽筋,搬苗過池應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避免太陽直射。(4)中間培育過程中投喂營養較高的飼料,前期可加喂蝦片和豐年蟲,通過提高蝦苗的營養供給,以增強其體質,提高其抗病能力。(5)搬苗過池應注意保持培育池與放養池水環境的穩定,以免蝦苗、幼蝦產生應激反應,影響對蝦的健康水平,從而造成損失,必要時可抽取培育池水至放養池接種培藻。(6)培育池與放養池距離越近越好,避免蝦苗長時間離水。
3、一放多捕
一放多捕簡言之:“一次放足,分批捕撈”。也就是在一個養殖周期內一次放足苗,根據蝦苗的生長情況分批起捕部分達到上市規格的蝦,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使整個養殖周期一直處于較佳養殖容納量的養殖模式。其科學依據是:對蝦在養殖過程中不斷生長,所謂合理的放養密度只能是相對的、暫時的。養殖周期越長,合理密度的相對時間就越短。一放多捕就是當蝦塘對蝦的密度達到或接近飽和時,通過捕撈收獲及時調整存塘蝦的密度,使之不抑制對蝦的生長,增加捕捉的次數,可使池塘經常保持比較合理的養殖密度。此種養殖模式一般放苗密度相對較大,每畝放苗密度達15-30萬尾/畝,放苗一次收獲2-4次,湛江地區一般在天氣穩定的5月份放苗,養殖約80天規格達到40-50尾/斤時收獲一部份,余下的養大規格蝦,規格達18-25尾/斤。
一放多捕養殖模式的優點有:(1)充分利用養殖空間與時間,累積產量高,可以在一個養殖周期內產出很高的產量。(2)有效降低養殖風險。對蝦高位池養殖是高風險養殖,通過多捕將養殖風險分散。(3)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益。一放多捕可以充分利用養殖空間與時間,將較佳養殖容納量時間延長,將單位養殖效益發揮到最大。(4)通過養殖周期中間拉網捕捉可以逃汰病弱群體,降低發病率。
但一放多捕養殖模式也有缺點,其缺點及處理辦法:
(1)分批捕捉時容易攪翻池底,池底糞便、殘餌等污染物翻滾而使水質劇變,特別是中央排污系統不好底質差則此問題更加明顯。用蝦籠捕捉可解決此問題,但捕捉操作會較麻煩。(2)拉網捕捉時容易機械損傷繼續養殖的群體,在高溫季節時容易驚嚇抽筋。因此捕捉時盡量選擇在早晚氣溫較低,避免陽光直射。(3)因捕捉個別群體規格不固定而價格難以準確確定。
4、輪放輪捕
輪放輪捕簡言之:“多次放苗,多次收獲”。即在養殖期間多次放苗,多次起捕達到上市規格的蝦。此模式在珠三角較普遍,一般操作是:一年一個養殖周期,分批放苗間隔期約一個月,第一次放苗密度稍大,約8萬尾/畝,以后每批放苗密度約5萬尾/畝,整個養殖周期放苗3-5次。第一次收蝦約為第一次放苗之后80天,以后每隔20-30天捕捉一次,直至最后干塘收獲。其原理和優缺點與“一放多捕”相近,只是在養殖周期中不斷補充苗,其養殖密度與較佳養殖容納量會更加合理,產量也會更高,效益也會更顯著。但此養殖模式明顯不同的是“多放”,每一次放的苗均有可能攜帶病菌,這就大大增加發病機率,因此,此養殖模式對于種苗的選擇尤為關鍵,否則半途而廢。
以上分析只屬個人見解,并非完全正確,僅供廣大養殖者參考,大家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養殖模式,以達最佳養殖效果。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